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评析】“昆仑石刻”争鸣为学科交流互鉴提供范本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评析】“昆仑石刻”争鸣为学科交流互鉴提供范本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9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评析】

  作者:杨永华 李 楠(分别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青海玛多扎陵湖畔的一块“昆仑石刻”,今夏掀起了一场学术“巨澜”。从《光明日报》刊发仝涛研究员考证文章引发争议,到开设争鸣专版、发表数十篇论述,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地质学等多学科学者共探真伪,公众与海外学界踊跃参与,这场现象级文化事件,恰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流互鉴的鲜活注脚。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科技文化融合的当下,“昆仑石刻”争鸣所彰显的文理互鉴逻辑,为我们理解学科交流互鉴的本质、价值与路径提供了生动范本。

  学科交流互鉴,绝非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以问题为纽带,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融通、方法互补、工具共用”。“昆仑石刻”争议中,核心问题“是否为秦代石刻”的解答,恰是文理协作的典型:古文字学者通过字形结构辨析“廿六”与“卅七”的纪年争议,历史学人依据文献梳理秦始皇遣使采药的史实脉络,而地质学研究者则通过检测石刻风化程度、分析石质成分,判断其是否符合两千多年前的自然侵蚀规律——三者形成“文字—文献—地质”的三重验证链条,缺一不可。日本学者鹤间和幸分享海外秦史研究视角,民间金石爱好者提供实地考察线索,更让这种交流突破学科和地域的双重边界,成为多元主体共建知识的实践。

  学科交流互鉴是破解复杂问题的“刚需”。“昆仑石刻”涉及秦始皇遣使采药的重大史实,其真伪、年代判断远超单一学科能力:若仅靠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人能考证史实却难辨风化真伪,古文字学者能解读字形却无法分析石质年代;若只凭自然科学,地质学家能检测风化却不知“秦始皇遣使”的历史语境,材料科学家能分析石质却不懂文字演变规律。正是文理交叉,才让矛盾点浮出水面——如地质学者发现“风化程度仅符合百年内特征”,与“秦代古刻”的文献推断形成冲突,推动研究向深层推进。

  真理愈辩愈明,创新在交锋中诞生。“昆仑石刻”争鸣中,有学者提出“石刻为近代伪作”,引发考古学者基于田野调查的回应;有文字学者质疑“廿六”纪年,促使历史学者重梳秦代历法。这种“攻瑕指失”的过程,不仅完善了石刻研究本身,更催生了“多学科联合断代”的新方法——如将文字风格分析与地质测年技术结合,为类似历史遗存研究提供范式。“昆仑石刻”的认定分歧未造成对立,反而成为新的学术思想的源泉,彰显学科交流互鉴对学术创新的催化作用。

  “昆仑石刻”争鸣的意义远超学术范畴:重庆读者称其“打破圈子文化,如清风拂面”,吕梁学院学者指出其“为史学大众化提供范例”。当公众通过多学科讨论理解“昆仑石刻”的历史价值,本质是学科交流互鉴催生的文化共情;而文化共情又进一步激活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解读,让学术不再是“荒江老屋中二三人事”,而是传承民族根脉的纽带。

  推进学科交流互鉴,首先需要构建开放包容的平台与理性严谨的规则,让对话有载体、争论有边界。《光明日报》的实践提供了范本:一方面,搭建“昆仑石刻”的学术争鸣专版等权威平台,让不同观点平等发声,彰显以理服人的学术品格;另一方面,确立“公心为要、公道为本、公正为基”的原则,不以身份论短长,不唯年资论高低,保障学术争鸣健康开展。

  推进学科交流互鉴还要善用新媒体工具,让学术对话走出象牙塔,形成“专业引领公众、公众反哺学术”的良性循环。“昆仑石刻”争鸣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事件,关键在于全媒体传播的助力:《光明日报》不仅在头版导读争鸣重点,更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渠道,将专业论述转化为大众易懂的内容,让石刻高清图、学者解读触达亿万用户。这种报网端微号联动的模式,打破了学术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专业深度与传播广度的平衡。

  推进学科交流互鉴更应警惕非学术化倾向。既要反对盲从权威,鼓励青年学者质疑;也要建立反网暴的保护机制,让学者敢于直言;更要避免意气之争,坚守“举证真实、推导精准”的底线。唯有以问题为导向,而非以立场为导向,才能让互鉴始终指向真理。

  从“兰亭论辩”到“昆仑石刻”争鸣,《光明日报》推动的学术交流实践,始终印证着一个真理——学科交流互鉴是学术繁荣的源头活水。“昆仑石刻”这块小小的石头,不仅让我们看到多学科协作的力量,更让我们明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无须回避分歧,而应拥抱争鸣——以开放的平台汇聚智慧,以理性的规则引导对话,以创新的传播激发共鸣。当学科交流互鉴成为常态,我们必将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民族复兴注入更深厚的科技与文化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9日 11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