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大湾观察】
嘉 宾
吴志良 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
邱逸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
刘怡青 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台湾省籍副教授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龚亮
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同胞共同的精神基因。无论是台湾地区传承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还是港澳地区与内地一脉相承的岭南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的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根基,亦是增进理解、深化合作的天然桥梁。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其生命力就在于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传承与创新。站在民族复兴新的历史起点,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同胞如何以传承为帆、以创新为桨,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在守正中开新局、在创新中续华章?为此,我们邀请了三位来自港澳台地区的文化界人士,共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赓续中华文脉、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言献策。
在守护传承文化根脉中增进理解与认同
记者:近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在澳门开幕,带领观众领略戏剧艺术的多元魅力,也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戏剧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这是近年来港澳地区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请简要谈谈在港澳台地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邱逸: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源泉,优秀的中华文化会让香港青少年、香港市民产生很大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更加了解中国辉煌的过去,憧憬更辉煌的将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唤起民族记忆、建构民族认同的过程。如今香港正在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增进人们的文化和民族认同,尤其是让青少年自豪自信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吴志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是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也是人类文明对话的重要资源。澳门通过教材改革、非遗保护利用、文艺品牌培育等工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市民生活。这不仅强化了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纽带,更培育出具有澳门特色的文明互鉴模式——妈阁庙前地举办葡国土风舞展演、郑家大屋开展中华茶道与葡萄牙法朵音乐对话,这些都印证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现代生命力。
演员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表演舞狮。新华社发
刘怡青:我国疆域幅员辽阔,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丰富多元。闽南地区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并随先民迁徙、屯垦带到台湾及海外更多的地方,他们建构出的生活圈将闽南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因此,要凝聚海外华人和两岸同胞,可抓住闽南文化元素,勾起大家的共同记忆。但随着社会生活形态的改变,如何吸引青年群体了解继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
以现代方式促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记者: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票房和口碑创历史新高,在港澳上映后也获得热烈反响。还有去年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视频博主李子柒复出后引发更广泛关注。这些文化传播案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邱逸:你提到的三个例子非常好,它们有三个共同点。第一是都来自传统文化。哪吒、悟空都是传统小说里重要的人物形象,而这种人物形象在传统文化里极多,一本《山海经》就涵盖很多神话故事,更不要说中国有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戏剧、小说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感源泉。第二是运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解读。第三是包含科技元素。无论是动画、游戏还是视频,都有科技元素在里面。我觉得传统文化+创意+科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方程式。
刘怡青:以上三个案例虽分属电影、游戏与自媒体,但都是创作者基于中华经典或传统技艺,在各自领域细细打磨后呈现出的效果。因此,当创作者能够抓住传统文化核心元素,用贴近当代人的方式诠释人们熟知或耳闻的故事与技艺,在彼此共同的文化内核之下,创作者的匠心独运、精益求精定会被社会大众认可与支持。文化的创新,不在于批判或是否定,而是能抽取出其内核,并创新呈现。创作者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对“文化”本身有深入认识,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才能掌握细节与亮点,继而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两岸携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年轻人中引发“昆曲热”。新华社发
吴志良:这些文化传播案例的成功,本质是以“创造性转化”激活了中华文化基因的当代生命力。《哪吒2》将传统神话重构为符合现代审美的成长叙事,《黑神话:悟空》用顶尖技术重现东方奇幻美学的沉浸体验,李子柒则借田园诗性解构快节奏时代的文化乡愁。其共同密码在于以敬畏之心萃取文化精髓,以创新思维重构表达体系,以技术拓展体验维度。它们既植根于集体记忆中的文化原型,又通过影视工业、数字交互、新媒体传播等现代手段,完成了传统价值的“破圈”传播。
我认为,激发文化创新活力需构建多维生态。首先,深耕文化根脉,建立传统资源数据库,提炼具有跨时空共鸣的符号体系;其次,打破创作边界,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如用人工智能辅助文物活化、元宇宙重构非遗场景;再次,培育市场生态,完善IP开发链条,鼓励中小团队在动画、游戏、短视频等新载体中释放创意;最后,拓展传播格局,善用社交媒体与算法推荐,培育既具文化深度又具网感的传播主体。
同心同行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记者: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助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等方面的成功案例或心得体会。
邱逸: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近年与内地合作推出了两个成功案例,一个是一款名为“云游长城”的游戏,另一个是“我们的故宫”系列教材。在“云游长城”游戏中,学生不仅可以沉浸式感受长城之雄伟、壮美,还可在线“爬”长城、“修”长城。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香港青年群体关心、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我们的故宫”系列教材则是用香港的视角重新包装故宫数字资源,在保证内容科学性的同时,兼具趣味性、互动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先创造的文化宝藏,继而主动承担起推广中华文化的使命。
刘怡青:我生长于台湾,自幼在语言、信仰上深受闽南文化影响,工作上亦长期接触中国文学、历史等研究。从各大博物馆重视展演方式的创新、文创产品的开发,到民间信仰与宗教活动中添入创新元素,皆可见证两岸在文化存续上所投入的心力。以妈祖绕境为例,绕境本身祈福的目的并未改变,但伴随着活动受到重视以及媒体的传播,还有相关文创商品的发售、贴近当代生活的活动策划,使得妈祖绕境成为每年民间重要活动之一,受到广泛关注。由此可见,两岸在传承弘扬闽南文化抑或中华文化方面,可抓住文化中最贴近人们情感的要素,借由两岸活动交流、文创产品或文化产业的推广,吸引两岸年轻人深入认识、引发思考,以达到传承与弘扬的最终目标。
吴志良:澳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主要有三大范式。一是古建活化的“郑家大屋模式”,即修复晚
香港舞蹈团《快雪时晴》在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上演,糅合舞蹈、书法、武术、弦乐及新媒体的跨界元素。新华社发
清思想家郑观应故居时,突破静态保护思维,将其转化为“中西对话客厅”——葡萄牙法朵音乐与岭南古琴在此共鸣、广彩瓷艺与葡国蓝瓷在此并展,实现古建筑的活化利用。二是节庆再造的“哪吒信俗实践”,即将有数百年历史的“哪吒诞”,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重现三太子巡游盛景,开发哪吒文创盲盒,让传统信俗成为青少年追捧的文化IP。三是学术赋能的“澳门学构建”,从疍民文化到土生葡人菜系,从大三巴牌坊建筑解构到《牡丹亭》早期西译研究,建立起中华文明包容创新的微观样本库。
基于澳门中西文化汇聚的独特优势,其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大有可为。例如,建设“数字文化中转站”,打造中华文化数字资源库葡语版本,并精准推送至葡语国家;也可在大学设立跨文明研究中心,提炼“妈祖信仰与航海精神”“中国茶道与葡萄牙咖啡文化”等对话主题,形成可复制的文化转译模板;还可发展“文旅超链接”业态,设计“世界遗产+元宇宙”沉浸式线路,让游客在大三巴虚拟见证利玛窦与徐光启的对话,在岗顶剧院全息重现西方歌剧《蝴蝶夫人》与粤剧《帝女花》的时空并置。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1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