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曹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特约研究员)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以颠覆性姿态重塑传统消费空间。这场技术革命不仅打破了物理场景的边界,更催生出“体验即消费”“数据即服务”等新范式。
技术重构下,消费内涵从“交易场”向“价值场”转变。传统消费空间往往以商品交易为核心,而新技术带来的最大变革在于将“人、货、场”的关系升维至价值共创层面。如智能试衣镜通过三维建模实现“一秒换装”,AR技术让商场成为虚实交织的沉浸式乐园,外骨骼机器人帮助老年游客攀登泰山……这些场景的涌现,标志着消费行为正从单纯的商品购买转向对品质生活、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的追求。
新技术的渗透,本质上是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消费升级提供可持续动力。在供给侧,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结合,让“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如某电商平台利用AI算法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将推荐准确率提高至75%,库存周转效率提升40%;北京某商场引入智能导购机器人后,顾客停留时间延长30%,连带消费率提升18%。在需求侧,虚拟现实技术将文旅消费从“看景点”升级为“入场景”。敦煌莫高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复原壁画原貌,游客可借助VR设备与千年文明对话。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对产业生态的重构。人形机器人、数字孪生、6G等前沿技术正在开辟万亿级市场。一些省份已率先布局“人工智能+消费”培育工程,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智慧养老、数字医疗等新业态落地。这些实践表明,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孵化新质生产力的土壤。
新技术与传统消费空间的融合,需要突破空间、模式与制度的三重边界。一是实现物理空间的智能化再造。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改造将传统消费空间从“场所”升级为“场景”,通过技术实现时空延展与情感共鸣。借助5G基站、物联网传感器和AR互动装置,这条百年商业街变身“数字孪生街区”。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解锁历史故事,AI导览系统根据实时人流规划最优路线。二是实现商业模式的生态化演进。“跨界融合”成为关键词,文旅与科技的碰撞催生沉浸式戏剧,零售与艺术的结合打造美学消费空间,医疗与AI的联动开启远程问诊新时代。三是实现制度系统的适应性变革。技术创新亟须政策护航,数据安全、算法伦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挑战仍待破解。这就需要政府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间寻求平衡。
推动新技术与传统消费空间的深度融合,须构建“技术研发—场景落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一方面,企业要以需求侧变革倒逼技术创新。如针对银发群体的健康监测需求,可穿戴设备企业开发出具备跌倒预警、慢性病管理功能的智能手环。另一方面,产学研协同至关重要。如清华大学与某零售集团共建“智慧商业实验室”,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场热力分析系统,有效提升了商户租金定价精准度。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新技术与传统消费空间的融合已不仅是商业命题,更是关乎经济增长、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的时代课题。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