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解压 悦己 审美——手作渐成现代人休闲的新方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解压 悦己 审美——手作渐成现代人休闲的新方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4-09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韩业庭 胡晨冉

  年轻女孩专注地用镊子将亮片粘贴在亚克力板上,她们面前的咕卡卡套上,逐渐显现出猫咪、星空或抽象几何图案;不远处的陶艺体验区,一位男士胳膊肘抵住膝盖,两手环住泥坯,随着拉坯机的转动,泥坯渐渐变幻出不同的形状……从陶艺拉坯、景泰蓝掐丝到香薰蜡烛调配、石塑黏土创作,从流体熊涂鸦、传统刺绣到石膏肌理画、电子元件组装,各种手作项目应有尽有——这是笔者日前在一个手作体验店看到的场景。

  社交平台上,各种手作笔记和短视频点击量达到几十亿;购物平台上,手作材料持续热销;从大都市到小县城,各种手作体验店不断新张且周末常常爆满,甚至还衍生出“手作+咖啡”“手作+市集”等新业态。

  手作,即手工制作或手工劳作,简单理解就是做手工。过去,手作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孩子——为了培养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如今,手作转而以新的姿态进入成年人的日常生活。

  ‌工业化早已解放人类的双手,人工智能更是让无人生产等无人化操作成为现实。在这种背景下,手作之于现代人的意义显然早已超出造物活动的生产层面。

  一种解压的新方式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常被各种焦虑情绪袭扰,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放松身心,为生活解压。放松的途径很多,但手作带来的解压效果比较独特。

  半个多世纪前,科学家就发现一个现象:在做一种工作感到疲劳时,如果换一种方式做点别的事情,比单纯的休息更容易消除疲劳。人们把这样的休息称为“积极休息”。

  手作表面看是一种需要动手的体力劳动,但通过动手能够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带来愉悦感)和内啡肽(缓解疼痛和压力),形成类似“跑步高潮”的生理反馈,为人带来身心的愉悦。

  比如,神经心理学家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编织等手工制作活动堪称天然的抗抑郁剂,它既能减轻人们承受的压力,又能有效治疗心理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国内学者的研究同样显示,将手工编织活动应用于抑郁症康复训练后,实验组患者的抑郁状况和精神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

  手工活动对抑郁症患者尚有如此好的疗愈效果,对普通人当然更有解压的效用。“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回到家中,将白天繁杂的工作以及烦恼统统抛诸脑后。抱起编织篮子,窝进沙发,继续前一天尚未完成的作品。渐渐地,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我的目光完全聚焦在翻飞的手指及五彩斑斓的线绳上,压力与疲惫不知不觉间消散无踪。”在社交平台上,有人这样分享自己通过手作释放压力的经历,引起众多网友的共鸣。

  手作需要高度专注,有时为了设计出好看的样式,大脑还要进入“冥想”状态,这种“全身心”投入,能让人暂时忘却烦恼和焦虑,让心灵得到放松和休息。正如一位手作爱好者所言:“每次做手工,都是一次身体的放空和心灵的修行。”

  不同于打游戏等虚拟性娱乐活动,手作能够让人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这种“成果”能够给人带来额外的情绪价值。同时,因为“成果”可以长时间陪伴在人们身边,所以带来的解压效果也就有了延时性,这跟打游戏等活动提供的瞬时性解压效果有很大不同。

  除了在家里做手工,一些年轻人还喜欢到手作店体验。工作台前,原本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因为共同的兴趣而结识。你递给我一个工具,我递给你一个材料,这种非言语的协同创作,可有效减少不善言辞带来的社交压力,帮助年轻人缓解社交焦虑,有利于建立起情感联结。手作活动还带动了手作社群的兴起,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年轻人,线上分享教程、线下协作创作,使手作从“孤独劳动”变为“共同创造”。从这个角度看,手作重构了一些都市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并让年轻人在这种新型社交中获得情感抚慰。

  个性化的生活表达

  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带来产品的同质化,而现代社会人们又希望追求个性。为应对产品同质化,避免生活单调化,人们需要更多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手作,即用手制作或创作。这里的手,不是他人之手,而是自己之手。俗话说“手工手工,动手有功”。亲自动手、实现创造,更能彰显自我的价值和意义。正如学者吕品源所言,“手工热”形成的原因之一,正是人们在大工业生产带来的标准化、理性化的现实格局中,产生了个性抒发和情感表达的强烈诉求,人们开始自发地通过手工创作来进行自我调节。

  在算法推荐和工业标准化主导的时代,手作成为少数完全由人类自主掌控的活动,更能彰显人的主体性。比如,在木工手作中,从设计到雕刻的整个过程不受外界干扰,参与者通过沉浸式劳作获得了自己控制的秩序感;在陶艺制作中,从捏制到上色,制作者通过掌心的陶泥能够获得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所有这些手作实践都可被视作重建人类主体性的宣言。

  俗话说“十指连心”,人的思想意识可以通过指尖表达,而手作的一大魅力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表达独特性与个性化的方式。在手作实践中,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与灵感,并且没有两件作品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不少手作爱好者送给亲人和朋友的礼物,都是其手工制作的,每件礼物都融入了接受者的特点,而亲人和朋友对这些浸透着制作者感情、灵感、心血的礼物也常常视若珍宝、爱不释手。

  总之,在强调人类主体性与彰显个性化的今天,手作活动越来越成为人与世界交往的明证,创作并留下手工作品也成为一些人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物证。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反映

  在手作活动中,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为自己的作品设计出独特的造型、涂抹上好看的颜色、选择有特色的包装,每一件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审美与品位。可以这么说,人们通过手作,不仅在创作作品、释放压力、表达个性,也在创造美。

  过去,创造美的能力多掌握在文学家、艺术家手中,人们享受美往往得通过专业性较强的文化艺术作品。如今,人们通过手作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活动就能创造美、享受美,体现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除了手作,风格各异的家居装潢、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的汉服穿搭以及人们为记录自己生活而拍摄的各种短视频作品等都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具体表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消弭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审美趋势,也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是增加了生活乐趣、提升了生活品质、激发了社会的文化活力。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人们便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文化消费逐渐成为重要的消费类型。因此,手作热从侧面说明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

  尽管日常生活审美化,能够提升人们生活品质、激发社会文化活力,我们也要警惕审美的异化——把“审美”当挡箭牌而过度消费甚至浪费资源。一次线下手作门店的体验活动,短短一两个小时,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一些年轻人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进行这种审美消费时,要保持理性、量入为出,千万不能为了所谓的“审美”而陷入消费主义陷阱,导致刚释放了心理压力又背上经济压力。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9日 13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