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4月,广东湛江东海岛,春意正浓。
这座小岛,坐落着我国重要的南美白对虾亲本选育基地——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10多年前,项目基地联合中山大学成功选育出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中兴1号”,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让对虾成为一种市场上常见的水产品。如今,项目基地在更多品种的种苗选育上取得突破。
跟随广东湛江恒兴水产种苗与养殖研究所高级研发工程师胡一丞的脚步,调研组看到项目基地高位池中的水产种苗:军曹鱼沿围网游弋翻腾、金鲳鱼甩动尾鳍跃出水面、石斑鱼在水中悠游自如……胡一丞告诉调研组,这每一尾种苗都是水产业的“芯片”,选育种苗是保障“蓝色粮仓”建设的关键环节。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湛江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要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发展现代海洋牧场,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居民健康饮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湛江三面临海,拥有2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和1195.26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自古就是天然渔场,具有发展现代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的区位优势。2024年,湛江渔业总产量131.6万吨、同比增长2.45%,渔业产值294.04亿元、同比增长4.00%,产量和产值均居广东省首位。湛江水产业是如何立足优势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带着问题,光明日报调研组日前来到湛江展开调研。
位于湛江海域的深远海水产养殖平台“恒燚1号”。资料图片
研发水产“芯片”,夯实养殖种业基础
走进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只见大大小小的虾苗池、亲虾培养池、保种池分布在各处。
《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3年我国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量超142万吨,占海水养殖虾总产量的比例超过80%。胡一丞告诉调研组,这种今天在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材,其种源其实来自国外,生产所需的种虾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要依赖进口。
“发展水产种业,才能夯实‘蓝色粮仓’,保障水产品的稳定供给。”广东湛江恒兴水产种苗与养殖研究所所长陈奕彬说,要改变南美白对虾种虾高度依赖进口、突破对虾种源“卡脖子”难题,必须积极推进自主培育南美白对虾品种。
2002年,项目基地在湛江落地,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石斑鱼和军曹鱼等品种的研究。
“育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陈奕彬说,历经近十年的摸索,基地选育出国内认定的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中兴1号”。
“‘中兴1号’抗病评价指数提高47.22%,养殖成活率提高约20%。”胡一丞介绍,“中兴1号”的成功不仅实现了国产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零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为水产育种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金鲳鱼大丰收,湛江渔民喜笑颜开。郭龙碧摄/光明图片
2013年开始,南美白对虾弧菌病的危害越来越大,给养殖和育苗产业造成巨大损失。2015年开始,项目基地与中山大学继续合作,进一步开展对虾抗弧菌病良种选育。历经长时间研究,最终获得了具有抗副溶血弧菌性状的抗病新品种“中兴2号”,并于202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胡一丞参与了“中兴2号”的选育工作,他介绍,“中兴2号”抗病力强、养殖成活率高、产量高,尤其适合土塘鱼虾混养、精养和北方盐田养殖等养殖模式。“前辈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研究基础,让我们在面对新情况和新需求时能从容应对。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我们有信心培育更多水产良种。”胡一丞说。
目前,基地占地面积300亩,有亲本选育养殖池150亩,育苗水体2万立方米,年选育对虾亲虾10万对,虾苗80亿尾,是我国最大的南美白对虾亲本选育基地之一,被评为国家级南美白对虾良种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
陈奕彬告诉调研组,在自主培育的南美白对虾良种的带动下,国内对虾养殖产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有科研能力的团队加入南美白对虾育种队伍,对虾产业品种百花齐放。在南美白对虾产业带动下,湛江逐渐成为全国水产种业培育基地。2024年,湛江培育水产种苗1694亿尾,为湛江和沿海各地水产养殖提供良种支撑。水产种业发展成为湛江打造“蓝色粮仓”的充足底气。
研究人员在湛江硇洲岛的试验基地取样。资料图片
打造牧海“利器”,扩大拓深养殖空间
清晨,从东海岛东南码头乘船出发向南行船约7海里,调研组在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心深远海养殖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所长李色东和湛江湾实验室智能海洋装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梁涛的带领下,来到了海洋牧场“恒燚1号”。这座比11个篮球场还要大的“海上城堡”,共分为6个独立的1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水量相当于48个标准游泳池,养殖水深可达25米,为鱼类生长提供了充足空间。
登上“恒燚1号”,李色东告诉调研组:“6个大型网箱内,养殖着36万余尾鱼。养殖管理基本实现智能化操作,日常只需要4位工作人员”。跟随李色东走进平台的控制室,调研组看到了智慧渔业监控系统、压载水系统、液位遥测系统等。他介绍,智慧渔业监控系统可实时查看网箱内鱼类养殖情况。
上午十点,“恒燚1号”的饲料播撒器准时开始作业,饲料播撒处,网箱里的金鲳鱼、章红鱼纷纷游到水面争抢食物。梁涛介绍,“恒燚1号”不仅可以实现自动沉浮升降和饲料智能精准投喂,还可以进行绿色能源供给、陆海远程通信、养殖鱼群监控识别等,提升了海洋牧场的稳定性。
大多数水产养殖在近海区域或池塘就可以实现,为什么一定要发展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技术?梁涛用一个例子向调研组讲述了发展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的意义。对于不少人来说,金鲳鱼是餐桌上常见的海产品。在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下,金鲳鱼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小,水流交换少,容易感染疾病,产量小,价格一直居高不下。采用深远海网箱养殖模式后,金鲳鱼养殖环境大大改善,患病风险降低,产量不断攀升,价格也变得更加亲民。
湛江湾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资料图片
“近些年,由于近海养殖的密度较高,常常引发水质富营养化等现象。同时,传统近岸养殖出现网箱老化严重、抗风浪能力弱等问题,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容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先进养殖技术与装备设施,走向深远海,利用深远海的优质水质与空间,形成完整产业链,生产更高品质的水产品。”李色东补充道。
深远海养殖固然有很多优势,但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多发,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必须直面台风问题。2024年9月,超强台风“魔羯”过境湛江海域。“虽然‘恒燚1号’设计可以抵御16级台风,但‘魔羯’过境时,心里多少有些不踏实。”梁涛回忆,台风过境后,“看到网箱养殖的鱼都好好地在那里,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
目前,“恒燚1号”已经历了数场台风侵袭,养殖鱼类并未遭受损失。“这个重量高达2000吨的‘大块头’具有良好的抗风浪能力,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稳如泰山。”梁涛说。
“恒燚1号”是湛江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的缩影。3月31日,漂浮式动力定位全域化网箱型工船“湛江湾1号”成功下水,它既能在全海域游弋进行漂浮养殖,又能在适宜水深长期系泊养殖,实现海洋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随着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以重力式网箱、桁架式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养殖装备在湛江沿海涌现,各具特点的深远海养殖装备为打造“蓝色粮仓”发挥着重要作用。
贯通全链“经脉”,激活产业增值潜能
“一夜埕”金鲳鱼、金汤酸菜金鲳鱼粉、麻辣金鲳鱼块、东坡金鲳鱼……在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厅内,调研组看到了许多种金鲳鱼预制菜产品。
“过去,金鲳鱼仅仅是生活在海边的人们食谱中常见的食物,我们通过精深加工、创新预制食品等方式,让生活在远离海域的人们也能吃到品质好的金鲳鱼。”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水产食品事业部总经理吴金红说,在湛江,许多企业在海洋食品深加工的赛道上加速,实现从销售原料到销售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
“大量的渔获上岸后,要及时加工、保鲜、储藏或分销。”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汤保贵说,这些环节构成了水产品送到人们餐桌前的“最后一公里”。
“打造‘蓝色粮仓’,要形成水产种业、近岸养殖、深海养殖、陆路加工的全产业链条。”汤保贵说。今年1月,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23—2035年)》意见的公告,其中提到要“以渔港为陆海联动枢纽,综合考虑航行经济、服务便利、养殖渔船动力性能等因素,统筹陆上园区和海上养殖园区,构建满足现代化海洋牧场全生命周期生产生活需求的基本单元,打造空间组织高效、全链分工协调、产销流通畅顺的陆海联动格局。”
走进湛江湾实验室大型海藻研究团队的研究室,一种形似葡萄而得名“海葡萄”的海藻吸引了调研组的注意。团队负责人谭华强拿起一串海葡萄轻轻捏碎,介绍道:“看这里的黏液,主要成分是海藻多糖和胶原蛋白,这些成分在美容护肤品中应用广泛。”
谭华强告诉调研组,除了美容产品,海葡萄还能被加工制作成食品、调味品。“目前,我们正开展海葡萄种质创新、种苗扩繁和新型养殖模式研究。”谭华强说。
汤保贵介绍,目前,湛江在水产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覆盖从种苗培育、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除了这些环节,当地还发展起了饲料生产、生物制药、食品加工、设备制造、包装运输、专业服务以及休闲渔业等一系列配套产业,为湛江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牧场离不开全局科学谋划、统筹规划,离不开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支持。近年来,湛江不断推出相关政策,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加工流通、装备制造等领域提供金融、气象预报、保险等支撑和保障,多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唱响“海洋牧歌”。
“湛江气象部门为现代化海洋牧场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研发了海洋牧场智慧气象服务系统。”中国南方海洋牧场气象服务中心(湛江)负责人文彬介绍,系统可以提供7天气象影响趋势预报、3天灾害性天气影响预报、1天具体落区的灾害性天气影响预报和3小时短临预警信息等,涵盖台风、海雾等多种海洋灾害性天气,降低养殖风险,使海洋牧场运营更科学、智能、可持续。
经验与启示
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湛江市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海洋经济,以科技为擎,以产业为锚,加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牧场。湛江水产业已构建起涵盖养殖、种业、加工、装备制造等七大领域的完整产业体系,为打造“蓝色粮仓”积累了丰富经验,也提供了重要启示。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谋划,陆海统筹,山海互济,不断优化陆海资源要素配置,陆域开发与海域利用协同并进,挖掘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以科学规划引领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通过系统性、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推动海陆资源精准配置,创新关键要素供给,强化陆域海域空间的整体性和联动性,全产业链全环节推动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统筹全局资源,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财政与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完善产业链配套,为海洋牧场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以种业振兴为核心,增强“深蓝种业”竞争力。水产种业作为渔业发展的“芯片”,在壮大多元化海水养殖生产、保障水产品稳定供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发挥着核心支撑作用。大力推动种业振兴,做强优质特色种苗繁育,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渔业种业企业培育,推进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做精做好现代渔业种业,支持水产育种科技企业规模化发展,推动政、企、研携手合作,协同攻克种源核心技术难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完整的海水种苗产业体系,集聚形成优质种业生产带,为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蓝色粮仓”筑牢坚实发展根基。
以协同攻关为抓手,推动海工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面向深海提升海工装备研发设计、产品配套和总装制造能力,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建设海工装备和配套产业集聚区。推动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强化科技协同攻关,共享产业资源要素,聚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研发高价值产品,增强海工装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构建集研发、设计、建造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传统渔业,做大做强装备型渔业,推动养殖设施装备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提升高端海工综合研发制造能力,围绕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强化自动投饲及捕捞、养殖智能管控系统等装置的研发和应用。
以产业链升级为导向,构筑蓝色增长新引擎。现代化海洋牧场涉及从海水种业、养殖生产、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销售到装备制造、海洋旅游等全产业链过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维推进、多端发力,不断强化海洋产业链,完善加工流通体系,构建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协同推进产加销贯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实现岸海资源联动发展、海洋特色产业能级提升、全产业链综合效益最大化。一方面,完善海产品加工体系,带动水产品、预制菜加工等产业发展,增加优质水产品供给,推动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全链条品控,不断延链、补链、强链,逐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年度渔业产业等相关文旅活动,将渔业养殖、水产品加工、文化推广和旅游服务等多个环节串联起来,推动海洋文化、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调研组成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武文霞,光明日报记者吴春燕、殷泽昊、雷爱侠)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