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江苏大学:科技“金钥匙”解锁农业新图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江苏大学:科技“金钥匙”解锁农业新图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4-15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单毅君

  “以前都是凭经验,今天听了专家授课,今年丰收更有把握了!”近日,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顺河镇,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民技能提升型培训班”正在举行,江苏大学农业“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针对智能农机装备新技术,给当地90多位种植大户进行了详细讲解。

  这样的场景在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中已成为常态。“从理论课堂到田间课堂的实践,不仅是涉农科研范式的革新,更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李洪波说,该校有组织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在高素质农业人才支撑、科技赋能农业发展上见行动、有作为、作贡献。

  跨学科加速农机“智”变

  4月初,在河南南阳的麦田里,江苏大学科研人员正在指导当地农户预防小麦病害。“去年小麦田遭了虫害,今年有了智能系统,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作物的生长数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封洪强说。

  “农业学科发展要注重基础研究,更要面向国家战略、行业需求,有组织地推进,这对农机装备研发尤为重要。”江苏大学副校长李红表示,该校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社会服务”科技创新团队17支,开展“方向带头人+跨学科大团队”“清单式、项目制”技术攻关。

  近年来,江苏大学涉农学科团队突破水稻低损伤脱粒、精准灌溉决策等关键技术45项,6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研发残膜回收机等智能农业装备34台套,联合收获机自适应清选装置等3件专利成果,以1000余万元的转让价实现转化应用。

  让硬科技在农田里大展身手

  连日来,黑龙江北大荒的广袤农田里机声隆隆,由江苏大学与北大荒众荣农机联合研制的新型国产圆盘耙正在大展身手。

  “过去,国内农场和农机合作社采购进口圆盘耙,不仅设备价格昂贵,后期维护成本也居高不下。”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郭顺介绍,相对原有机具,新型硼钢耙片失效率降低9%以上,使用寿命延长40%左右,油耗降低14%以上,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机械损耗和燃油支出。

  作为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江苏大学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构建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校地校企合作模式。

  “涉农高校要把握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江苏大学校长邢卫红表示,该校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让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主战场、农业生产第一线。

  把人才培养建在产业链上

  “最好把原来平土框一排轮做成能升降的双排轮,既能控制作业深度,又能保持前后平衡,也方便运输。”2月底,江苏大学农机装备工程专业研究生郭小虎跟随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团队,与农机企业技术人员针对当地的地形对整地平土机械做出适应性改造。

  “走出学校,到产业一线去‘练兵’,是学校涉农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江苏大学副校长邹小波介绍,在新农科人才自主培养的设计上,该校拉近专业与产业的时空距离,要求学生全链条参与,避免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围绕新农科人才培养,江苏大学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建设“农科+”“工科+”特色课程模块,建强中国农机文化展示馆、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等涉农情怀教育阵地,不断完善“课堂+田间讲堂”耕读教育体系,推动知农爱农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5日 09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