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让戏剧“流淌”在水乡的每一个角落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刘 习 陆 健
10月26日,2025年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在浙江乌镇闭幕。戏剧节期间,35万人次从五湖四海而来,在大大小小的剧场里感受戏剧的美好;创作者们邀请观众成为演出的一部分,为大家解锁独特的戏剧体验;国内外剧团以艺术创演为媒,共同探讨艺术创新之道。
“为戏剧艺术表达、交流、呈现提供载体”
在乌镇北栅,有一座曾被用来储存粮食的老建筑,如今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这是每年戏梦粮仓演出的地方。其实它本身是个非剧场空间的艺术园区,前段时间还承办了中国美院的艺术展。”乌镇戏剧节中戏梦粮仓单元的总策划杨婷介绍。
“空间感”是核心策划思路。“没有吊杆,也没有规矩的舞台,粮仓的表演甚至不需要舞美。导演在创作时就清楚场馆内本就有的装置作品,并选取合适的装置形成美学连接,让它们成为戏剧的一部分。”她解释说。
“希望这里能够成为戏剧艺术表达、交流、呈现的载体。”在剧目的主题和类型上,杨婷把选择的自由完全交予创作者,“传统或新奇、表达或思辨皆可,我们要做的是提供自由的空间、肥沃的土壤。”
不到两周的戏剧节,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整年的策划筹备,杨婷也因此领略了乌镇的四季风貌。“春天的第一缕微风、夏日热情似火的阳光、秋天的第一片落叶和空气里的桂花香,还有冬天铺满桥面的鹅毛大雪,美景是乌镇的馈赠。”杨婷诗意地描述着。
在杨婷看来,戏剧节搭建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之外,感受是没有门槛和隔阂的,观众可以用自己看得懂的方式去理解。因此,创作就是真诚的交流——创作者要走进生活、体验经历、精进表达,慢慢积累,捧着一颗真诚的心面对观众。”
“从欣赏一部剧到感受一些文化,观众在这里互相联结、彼此触动,留下难忘的记忆,这是最重要的。”杨婷也让自己沉浸在乌镇和戏剧节的时光里,“这里的收获,恰似一杯茶,热气和茶香氤氲,填补了精神上的空缺,给创作攒下了养分,值得我慢慢回味。”
“跨国文化交流加深了彼此的联结”
当记者见到特邀剧目《兄弟》(法国)导演诺泽希尔时,他正在现场指挥工人搭台,桁架、梯级、地板、座位等事无巨细。“来自两国的剧院、演员与工人之间的合作是不小的挑战。”他对记者说,“演出现场并不是标准剧院,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灯光、音响都需要重新调整。我们不是‘搬’一部剧到这里,而是大家在一起重新创作。”
由于文化习俗差异,演出在服装、道具和表演方式上都做了调整。但谈到话剧本身,诺泽希尔并不担心:“演出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观众的反应也会有不同,但这些差异恰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在他看来:“跨国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加深了彼此的联结。剧情本身没有预设主题,希望观众能跟着演员和剧情一起去感受、去探索。”
去年,诺泽希尔以观众的身份参加了乌镇戏剧节。那段经历让他印象深刻,也是他这次来的原因之一:“我很喜欢这里的氛围,既能在古色古香的地方看演出,又能跟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和演员交流,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
在本届戏剧节,跨国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随处可见:25部特邀剧目中,有15部是来自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的前沿作品。汉堡德意志剧院的开幕大戏《人类之城马拉松剧》本就是中外合作的作品,剧中70多名鼓队演员都来自中国。
“这里是青年戏剧人心中的‘灯塔’”
“还想再多演两场!”结束了一天的表演任务,古镇嘉年华单元青年演员杜钧尧仍然活力满满。“作为表演专业的学生,之前也曾参加过不同地方的戏剧节活动,但乌镇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沉浸式的氛围让我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他兴奋地说。
这次,杜钧尧和团队演员以茶为主题创作剧目。他也第一次解锁导演、编剧和演员多重身份。“不同身份让我对演员和表演有了新的认知。”
针对古镇嘉年华单元的特点,杜钧尧把一半的剧情设计成开放式,现场观众也都是表演的一部分。“第一场演出16号开始,我前一晚还有点担心观众不愿意参与。”杜钧尧坦言。16号一开场,他的顾虑就一扫而空,“来往的观众特别热情,参与度和配合度都很高,演员的表演欲也被充分激发。怪不得这里是无数戏剧人心目中‘灯塔’般的存在。”
话音刚落,杜钧尧急忙赶去戏剧集市和乌镇“夜游神”现场,他要好好感受每一处的戏剧气息。
“大街小巷,随便转就有惊喜”
“我见到了杜可风!”来自上海的游客文笛迫不及待分享她的收获,“乌镇是一个充满‘戏剧’的地方,转身的瞬间就可能和国际知名艺术家不期而遇。”
刚到乌镇不久,“戏剧”和“相遇”就频频发生在她身上。“吃面的时候,打扮得契合戏剧节氛围的游客会主动分享看剧指南;一出门,迎面就撞上了巡游表演队伍;站在桥上看风景时,邂逅法国走调剧团为船夫演奏《喇叭筒之声》……在这里不需要有目的地,大街小巷随便转就有惊喜。”文笛说。
“对于喜欢文学和艺术的人来说,文化消费和体验是生活的必需,能够让生活更充实、让自己不空虚。”她感慨。
文笛和朋友专程从上海赶来。《镜花水月》是她们到乌镇观看的第一部作品,观剧体验给了她们很多触动和思考。“人生总有一些得失,怎样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并积极向前走,值得我们思考。”文笛绘声绘色地描述一幕幕剧情,“戏剧给了我们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带来一些哲学思考,产生一些心态上的变化。”
“看戏后,朋友把‘人生只有一点点’这句台词记在心里。我们交流着彼此的感受,就像张爱玲再次听到有人重复了远方的小号旋律。在这里,大家能找到精神的共鸣。”在文笛看来,文学艺术是对话的窗口,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精神食粮日益丰盈啦!这也说明我们的生活品质日渐提高了嘛!”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8日 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