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江苏南通:引导县中“深耕教学、不抢生源”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江苏南通:引导县中“深耕教学、不抢生源”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8 03: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案 例】

  光明日报记者 唐芊尔 苏 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曹茜文

  早晨七点多,江苏南通如皋市的街道上,骑电动车送孩子上学的家长络绎不绝。“妈,晚上见!”高一学生小张跳下后座,迎着朝阳跑进如皋中学的大门。目送孩子进门后,小张的妈妈掉头朝单位骑去——十多分钟的路程,让她既能陪伴孩子成长,又不耽误上班时间。

  在南通,“在家门口上好县中”,已成为大部分高中生的日常。说到好高中,南通老百姓总会提起“老八所”。值得注意的是,这八所优质高中并不扎堆在市区,而是均匀分布在7个县级板块。这种头部引领、错位竞争的“雁阵”模式,得益于南通市长期以来的科学统筹。为了提升区域县中整体水平,近年来,南通市探索出了一条从“县级支持”转向“全域统筹”的创新实践之路,在政策组合拳之下,县中整体办学条件、教师待遇不断改善。

  此外,持续深化的招生制度改革也尤为关键。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通市教育局就坚持严格落实普通高中属地招生政策。全市统一划分7个招生区域,独立划线、独立录取,严禁跨区域招生;同时完善转学实施细则与学籍管理,遏制异常转学现象。“生源大战,在南通没有市场!”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全中说。

  有了均衡的生源,各中学纷纷将精力投入质量提升上。学校越办越好,学生自然也越来越愿意留在家乡。

  “家乡的县中,教育资源一点不比大城市差!”刚从如东中学毕业的崔巍笑着说。今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圆了自己的“医学梦”。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让教师“留得住、教得好、长得快”,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在学校,我总能收获成长所需的养分。”如皋中学青年教师王莹表示。从教学新手到市级赛课获奖者,再到接手学校团委工作,她的成长得益于学校师资培育体系的有力支撑。

  “学校既为青年教师深耕教学铺路,也为拓展综合能力搭梯。每个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始终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王莹感慨道。

  为了提升教师与管理层的整体素质,南通市教育局统筹资源,分层施策。校级领导交流层面,畅通跨县域双向交流通道,助力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健康交融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推进“1115”工程行动计划,以期做到一线教学与教学科研、集体智慧与个性特色、年轻教师与成熟教师等“五个结合”。

  “只有让教师跳进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这句在南通县中师生间流行的话,印证了南通教育人在教研上的“精耕细作”。

  市级层面,“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12字教学要求”及“12条配套评价表”成了市教学科研的核心主题;县级层面,各板块探索“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立学课堂”区域性表达,形成了“各美其美”的教学科研生态。

  “南通县中教科研分层发展,是立足县域实际、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创新实践。”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教研室主任袁菊告诉记者,“我们始终坚持‘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让每所学校有特色、每位教师有方向、每个学生有未来。”

  “我们希望构建起愿上尽上、优质多样的县中供给体系,更好地助力每个孩子成长成才!”朱全中对此充满信心。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8日 14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