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典故里的经济学】
作者:周建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经济现象、指导政策制定的学科,始终处于理论探索的前沿。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有对西方经济学的借鉴,更蕴含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回望历史,中国学者对本土经济思想的系统研究很早就有。陈焕章于1911年在美国出版的《孔门理财学》,便是一部以现代经济学框架系统阐释儒家经济思想的著作。
陈焕章青年时入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深受康有为今文经学与《春秋》公羊学的影响,1904年考取进士,次年作为清廷首批官派留学生赴美,1907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师从经济学家克拉克、经济史学家塞利格曼与汉学家夏德,《孔门理财学》是其以英文撰写的博士论文。陈焕章虽师承康有为的尊孔思想,但其主张并非简单地复古。在美国目睹资本主义快速工业化浪潮后,他提出“以伦理约束现代工业之害”的理念,晚年参与“世界宗教和平会”,推动儒家伦理与国际文明的对话。这种既坚守传统又直面现代的思想特质,也是《孔门理财学》的深层精神底色,显示出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契合之处。今天看这本书,依然能从中挖掘出诸多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范畴。
对“理财”概念的理解是《孔门理财学》的主线。陈焕章指出,“英语economics的汉语对应词是‘理财’,其意不言自明……它首次出现在《易经·系辞》中:‘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理财学是为了生活在集体中的人而按照正义原则管理财富的科学”。这一阐释既展示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又与现代经济学的核心理念相契合。陈焕章认为,《大学》中所指出的“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很好地概括了儒家经济思想,即经济活动最终归纳为生产与消费两个主要部分,扩大生产、节制消费就能源源不断创造财富。同时,受到现代经济学的启发,陈焕章将交换与分配归入广义的生产范畴,并指出儒家思想同样重视调节交换和合理分配,这些也反过来有助于提高生产。比如常平仓这一可追溯至管仲、李悝等人的论述,正史首载于《汉书·食货志》的粮食储备制度,通过丰年收粮、灾年放粮来调节市场价格,成为中国古代调控经济的典范。陈焕章还结合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常平仓在古代由政府主导可能伴随监督困难而导致效率不高,因此隋唐以后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的“义仓”和“社仓”逐渐成形,用民间的经济互助补充政府的调节和救济,进一步提高了传统农业社会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成为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保障之一。
《孔门理财学》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值得关注。陈焕章从《尚书》“六府”(金、木、水、火、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的宇宙观出发,揭示了中国古代将人类与自然活动视为有机整体的智慧。他指出,儒家“取用有度”的理念不仅是一种经济原则,更是一种生态伦理——如《礼记·月令》规定“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强调对自然规律的遵从;孟子“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论述,体现了对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意识;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否定对自然的盲目崇拜,又反对无节制的掠夺,主张“不夭其生,不绝其长”的可持续利用原则。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对当前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启示。
《孔门理财学》最具启发性的贡献,是立足现代文明思考评价儒家的“义利观”,即陈焕章在书中提出的“义利统一”论:经济活动需以道德为根基,但正当利益追求亦不可废。他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的井田制、限田制等土地政策,揭示了儒家“均富”理想的实质——并非追求绝对平均,而是通过“富而好礼”实现财富的社会价值。此外,陈焕章也看到儒家“义利并重”观念对中国经济与产业发展道路的影响,他将之概括为:王朝初期,人口不多,物质匮乏,经济治理的侧重点是发展经济,鼓励民众致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王朝中期之后,人口增多,物质丰富,但贫富分化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经济治理更加关注分配公平。他据此提出,中国传统的土地与分配政策具有“类社会主义”的特征。
自出版以来,《孔门理财学》在西方学界激起持续回响。1912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书评肯定该书“对中国经济观念的精妙阐释”;1915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撰写《儒教与道教》时,多次引用该书分析中国资本主义未充分发展的文化因素。美国经济学家摩根·维尔兹认为,从此书“不仅能获得以中国为基础的经济理论的强有力的陈述,而且指出中国经济在未来可能如何进步的富有吸引力的暗示”。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强调,从此书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存在着现代经济分析的先行因素。美国社会学家罗斯认为此书打通了中西经济传统,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学接上了孔子以来的中国伦理学和社会学资源。而最能说明《孔门理财学》总结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影响西方的例子,当数1933年担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采用中国的常平仓制度制定的农业政策。
陈焕章以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叙述方法对儒家经济思想进行全面诠释,使《孔门理财学》成为儒学与经济学有机结合的典案,也成为中华传统经济思想走向世界的百年始步。今天翻看《孔门理财学》,仍然能够从中获得很多感悟,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跨越千百年历史,于当下形成了不绝回响:儒家“经世济民”的实践智慧、“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存在共鸣;儒家的“庶、富、教”是递进式社会发展纲领,既强调创造财富,更强调通过教育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这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理念也是相契合的;中国古代采取的“官府借贷”“灾荒赈恤”等社会保障措施,亦为完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历史参照。《孔门理财学》启示我们,将经济规律与伦理价值相统一的追求,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不竭源泉。我们既要推动中华传统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学的深度对话,更需在本土经济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彰显中国话语的原创性。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5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