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多样的生物多彩的世界】
光明日报记者 黄汉鑫 李宏 张国圣
春风习习,暖阳高照,重庆市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乌杨观鸟台附近的湿地林泽中传出阵阵欢乐的童声。一群戴着小黄帽的小学生三五成群、走走看看,又是观鸟又是识树,跟着带队老师开启了一堂特别的自然课。
“来到湿地体验野外采集、标本制作等科学研究,孩子们玩得开心,也学得进去。”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科研宣教负责人魏丽锦介绍,中心常年面向中小学生开设公益性科普课堂,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汉丰湖公园内,发掘新奇又多样的自然世界。
赤麻鸭 图片由汉丰湖-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提供
“无论是活泼生动的课堂讲学,还是亲近自然的户外体验,都很受欢迎。经常是开放网络报名才几秒,几十个名额就被抢光。”面对孩子们高涨的热情,魏丽锦满是欣喜。
一转眼,孩子们来到一片残留着温润水汽的土地,四周的植被满是被浸润过的痕迹。听着魏丽锦口中陌生的名词,一位同学高高举起小手,疑惑问道:“老师,什么是消落带?”
魏丽锦听后娓娓道来。原来,水域面积15平方千米的汉丰湖,是因三峡库区蓄水而形成的人工湖泊。蓄水带来了充沛的水资源,为湖岸的城乡居民增添了山水相映的城市风光和乡野美景。但一年四季枯水期和丰水期蓄水水位的涨落更替,也让汉丰湖四周形成了超过42平方千米的消落带。
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主任黄亚洲介绍,为了解决水位下降后消落带裸露不大美观的问题,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刚成立不久,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就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在渝高校协作探讨生态保护路径,着手寻找适合在消落带生长的植被。
经过持续努力,专家们共筛选出适应湿地生态环境的20多种草本、10余种木本植物,构建了三峡库区河(库)岸生态防护带适生植物资源库,一边实验一边铺开栽植面积。如今,30余万株落羽杉、水杉、秋华柳、乌桕、江南桤木等乔灌木已在汉丰湖四周茂密生长。
孩子们参加自然教育活动。图片由汉丰湖-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提供
与此同时,借鉴桑基鱼塘的传统生态智慧,开州还在消落带挖塘筑基1200余亩,打造沿湖小微湿地群。基塘内种植太空荷花、水生美人蕉、落羽杉、池杉等耐水淹植物,让汉丰湖畔的美景四季不断档。与此同时,林-塘复合生态系统还能吸引更多动物来此栖息。
生态改善了,公园里也迎来不少“新客人”。
“乌杨坝区域是汉丰湖鸟类最为集中的区域,每年冬季都有大量的雁鸭类候鸟聚集。但这儿冬季的水位比较深,缺少浅滩和岛屿。”黄亚洲说,2016年,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在乌杨坝堆置两个鸟岛,并在岛的顶部设计适合雁鸭类生活的浅水塘,栽植火棘等植物,给鸟类营造栖息、觅食的生境。
从岸边眺望鸟岛,树枝上、岛岸边、浅滩里,到处是鸟儿,它们或静静休息或成群嬉戏。为了在不打扰鸟类栖息的前提下更好地观察和保护,管理中心在汉丰湖四周架设由13个云台、5个红外热成像摄像头组成的鸟类监测系统,工作人员可借此实现日常远程视频观测。
汉丰湖滴水区域小微湿地景色。图片由汉丰湖-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提供
据统计,从2012年到2024年,每年来汉丰湖越冬的鸟儿,已从144种、5000多只,增长到243种、2.8万只。其中,不乏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黄胸鹀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冬天最多的时候,那鸟儿是成片的。”前来乌杨坝观鸟的市民黄金培向记者讲述。刚退休不久的他,最大的爱好便是绕着汉丰湖的步道溜达散心。
黄金培常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传视频,分享汉丰湖的景色,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评论和点赞,这让他搞创作的劲头更足了,“早上出门的时候带上午饭,要走到下午才回。现在家门口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总觉得拍不够、看不够”。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