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十四五”铿锵印记】
光明日报记者 雷爱侠 吴春燕 严圣禾 党文婷
近来,粤港澳大湾区喜迎全运会的氛围日渐浓厚。作为首届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这不仅是一场全民共享的体育盛会,更是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体现。从场馆共建到人才共育,从赛事合办到产业共兴,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奏响了一曲以体育为媒的融合发展乐章。
“十四五”规划提出,“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化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进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深港河套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从“两车北上”的便捷出行,到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跨海通道相继建成开通,粤港澳大湾区交通配套越来越完善,城市群联系更紧密。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规则衔接、产业协同、人文交流……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十四五”时期,大湾区经济总量跃上14万亿元,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在位于广州的广汽研究院,技术人员在演示人形机器人互动功能。新华社发
科创产业协同纵深推进
走进粤港合作南沙高端制造产业港建设现场,机械轰鸣不断,项目正加速推进;“穗港汽车出口快线”上,车辆经粤港海关协同查验后快速通关,跨境贸易效率显著提升;设立“联合港澳科技攻关专题”,累计立项19个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项目……如今,广州南沙已成为粤港澳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阵地,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今年1月,南沙继续出台新政,奖励联合港澳科技创新。据南沙区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省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可一次性获得300万元奖励。南沙还支持港澳地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南沙实际从事经营或研发活动,按其年度研发投入的30%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随着“硬联通”持续升级,各类要素加速流动,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不断迈上新台阶,激发湾区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前不久,在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平台科创生态大会现场,100多个项目报名了今年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来自人工智能、绿色科技、生命科学与大健康等多个前沿领域的科创人才在这里同台大显身手,追逐创业梦想。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拥有世界级的市场和高效供应链,更能让科研人员直面产业一线,在真实场景中找问题,让技术落地。”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杨晶磊认为,在政策层面上,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前海、河套等合作平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举措,有助于港澳科研机构充分利用大湾区的市场优势,重点面向人工智能、生命科技、先进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推动技术成果与产业应用场景的精准对接,加速科研成果从“纸面”走向“地面”。
放眼湾区,产业融合硕果累累,新兴产业聚势腾飞,对外开放引领作用显著。据统计,全球人形机器人约38%的供应链企业在中国,而中国约57%的供应链企业在大湾区。2024年,大湾区内地9市进出口总值达8.75万亿元,增长10.1%,香港、澳门的总出口货值分别同比增长8.7%、1.1%。“十四五”时期,大湾区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已成为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连接世界经济往来的枢纽。
车辆行驶在深中通道上。新华社发
规则衔接进一步走深走实
今年9月,深圳前海前湾学校迎来首批新生,这不仅填补了前海片区优质教育资源缺口,更以深港协同建设的模式,为区域教育创新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这所学校作为深港融合政府投资项目,从设计、施工到监理均由香港团队主导完成。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合约商务总监林志伟感叹:“这一次,我们真正实现了深港两地建筑规则、管理标准和人才技术的全面对接。”项目创新引入香港“建筑师负责制”和“三方责任主体”管理模式,确保项目从图纸到实景“冇走样”。
与此同时,前海还同步发布了《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工程深港融合建筑师负责制管理办法(试行)》,为深港两地规则衔接提供制度支撑。前海管理局副局长谢晖晖表示:“前海将深化与香港在建筑规则、人才与市场等方面的双向融合,共同探索制度型开放新路径。”
新校启用与新政发布,标志着深港规则衔接改革进一步走实走深,两地协同发展迈入更广阔的领域。截至目前,已有60余家香港建设领域专业机构、600多位专业人士在前海完成备案,深度参与前海开发建设。
规则衔接是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10月,广东省通过两部涉大湾区专项法规——《广东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轨道交通发展条例》与《广东省促进粤港澳气象合作发展条例》,以“小切口”立法推动大湾区在基础设施联通和公共服务衔接上取得新进展。
在大湾区,跨境数据流动一度存在“堵点”“难点”。比如,香港患者在深圳做完检查后,需自行携带纸质报告回港复诊,不仅容易丢失,还可能因数据不互通导致重复检查。如今,这一困境迎来转机——深港数据跨境安全便捷通道于近期测试成功,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数据可经由该通道传输至香港“医健通”系统,意味着未来深港居民的电子病历、检查报告等可实现安全、合规、实时互传。
“十四五”时期,大湾区持续“拆墙”破障,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取得显著成效。如今,在粤执业港澳专业人士超5500名,“港澳药械通”实现大湾区内地九市全覆盖,18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境通办”。截至今年7月,广东联合港澳发布了244项“湾区标准”,签发“湾区认证”证书153张,加速粤港澳“软联通”“心联通”。
9月28日,“湾区升明月”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再度在澳门举行。新华社发
全力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
香港青年何泽荣在暨南大学读书时,就经常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广州与香港有着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蕴,广州市黄埔区接连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港澳青年前来就业创业,有利于港澳青年在此大展拳脚。”今年是何泽荣在黄埔区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他主要参与青年创新创业的赋能工作,积极促进粤港澳青年的友好交流与对接。
在工作中,他结识了许多各行各业年轻有为的青年,他们在黄埔挥洒汗水、大放异彩。“黄埔区之所以能成为港澳青年发展的沃土,离不开这里为青年们提供的坚实后盾与全方位服务。衷心希望更多港澳青年选择黄埔、扎根黄埔,建功湾区,在这里开启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何泽荣说。
同样的故事也在湾区多个青创平台上演。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南沙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等平台,都已成为港澳青年逐梦圆梦的舞台。截至目前,深港青年梦工场已孵化创业团队1450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1028家。
在深圳科创学院,云望创新公司创始人孙英东正热情地向记者展示公司产品。作为一家运动科技企业,云望创新研发的全自动滚动按摩仪,深受海内外用户喜爱。“大湾区的供应链让我们能快速试错、快速迭代,使我们有很强的抵御风险能力。”面对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孙英东信心满满。
作为一家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发起并担任院长的全新科创教育机构,深圳科创学院旨在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帮助年轻人快速踏上创业轨道。截至今年4月,学院已吸引500多名创业者在这里探索出66个创业项目,涵盖运动科技、智能家居、智慧健康等领域,其中20个天使轮项目总估值超7亿元。
从资金、场地支持到生活、制度保障,“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包容与活力,为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批又一批港澳青年拥抱湾区这片热土,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也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湾区深度融合注入强劲活力。
无限可能,尽在湾区。经济与科技比翼齐飞,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人文魅力熠熠生辉,这个拔节生长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以强劲活力,向世界昭示其广阔机遇和光明前景。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