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大思政课”何以为大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大思政课”何以为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4-22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周青(宁波大学副校长)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面对新要求,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深入理解并切实解决好“大思政课”何以为大、何以善用等根本问题。

  “大思政课”何以为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是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系统工程。“大思政课”既有传统思政课的一般特性与要求,又需要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深化拓展。

  “大格局”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基础。思政课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任务,其目标在于铸魂育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塑造具有“大格局”的时代新人。这种教育目标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是思政课之“大”的首要体现。

  “大先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以及行业专家等共同构成了“大思政课”的“大先生”,凝聚培根铸魂的育人合力。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高校思政课“大先生”职业素养的应然追求,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层引领与价值支撑。

  “大平台”是“大思政课”建设的载体。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载体,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跨时空教学场景智能互动、教育成效数字化闭环管理评估等。这类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运用,不仅能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更好开展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等活动,还可以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

  “大作为”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思政课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近年来,思政课建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吸纳社会人才等方式不断拓展教育空间,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提高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思政课”如何做“大”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大思政课”建设应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链接作用,有效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形成以新技术双向赋能的“大思政课”变革枢纽,实现以“小”建“大”。

  以“小支点”撬动“大课堂”,实现思政育人全员化。“小支点”即打造各具特色的微小模块,如利用微视频、微平台、微品牌、微实践等拓展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融、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相接、学科文化和思政育人相交、理论教育和实践育人相连,增强教学体验感,激发师生全员参与热情。

  以“小端口”链接“大资源”,实现资源供给多样化。“小端口”即创设富含各种素材的资源库,如智库研究资源库、校外基地资源库、社会实践资源库等。通过全方位整合各类思政育人素材,用理论讲思政、用学术讲思政、用体验讲思政、用实践讲思政,满足不同场景、不同人群需求,让思政课堂更精准更灵活。

  以“小窗口”释放“大能量”,实现受众传播精准化。“小窗口”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各类模式,如立体化传播矩阵、即时化反馈交互空间、个性化学习路径等。立体化传播矩阵要以数字思政平台为中心,相应平台分别组成视频矩阵、文字矩阵和图片矩阵,形成“一体三翼”传播格局。即时化反馈交互空间要通过每日学情分析,调整推送策略并同步打造交互空间,强化信息交流,也为后期算法推荐奠定数据基础。个性化学习路径则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平台从“要什么推什么”向“缺什么推什么”跃迁,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图谱。

  “大思政课”何以善用

  高校要在“善用”上出实招、求实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运用青年话语体系,推出符合学生期待、赢得学生喜爱的课程内容,让“大思政课”“活”起来。

  要立足“活”的学情,精准描绘学生画像。“大思政课”建设只有明晰学生想什么,才能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实现精准育人。因此,要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师生互通机制,辅之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时收集、分析大学生动态学习数据,让学情直观可视。基于此描绘出学生画像,建立起学情“雷达图”,制定更精准的特色化育人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立足“活”的历史,巧妙用好鲜活素材。中华民族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大思政课”建设要善于从历史和时代中汲取经验智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挖掘贴近学生的生动案例,坚定历史底气,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国优势,讲透中国理论。

  要立足“活”的技术,聚焦内容形式创新。数字技术的全面融合和颠覆性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大思政课”建设要将理论学习与学生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在实践中讲思政,并善于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创作,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展现形式,通过数智平台打破单向度灌输、传播瓶颈,实现双向互动、多元化传播、跨时空育人,把理论讲到学生头脑里,讲到学生心里,让广大青年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2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