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李华军 刘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系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202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其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趋势对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海洋科教正迎来从学科优化到体系重构再到范式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海洋学科体系的战略性重构,本质是教育供给侧适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国家战略需求升级的结构性改革。这一变革无论是对经略蓝色国土还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拓展学科内涵
当前,海洋学科体系学科划分过细、专业壁垒森严、协同育人机制滞后,导致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跨界整合能力不足、战略前瞻性欠缺,难以适应大国海洋竞争背景下对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的需求。破解这一困局,自主培养能引领未来的复合型海洋人才,亟须对学科体系进行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原点、以交叉融合为引擎的深层次、系统性战略重构。
要构建以“关心海洋(价值引领)—认知海洋(认知筑基)—经略海洋(实践赋能)”为核心逻辑闭环的集群型海洋学科体系。关心海洋层面,强化战略性通识教育,将国家海洋权益观、全球海洋治理观、可持续发展观深度融入课程思政与核心课程体系,系统建设海洋法政、地缘战略、蓝色文化等模块,厚植家国情怀与全球责任。认知海洋层面,要打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藩篱,强化海洋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球系统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深度耦合,培育从微观机理到宏观系统、从自然过程到人海互动的全景认知能力。经略海洋层面,要聚焦海洋工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蓝色经济等应用领域,围绕“保护—开发—利用—治理”全链条,设计模块化、项目化的综合实践体系,使学生在解决真实复杂海洋问题中,锤炼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能力。此重构旨在将学科知识体系转化为服务国家海洋核心利益的战略能力,实现从认知者向经略者的跃迁。
重构培养体系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复杂体系,涉及陆地上已经发展起来的大多数学科,并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单一学科的海洋教育难以培养出能驾驭未来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发展、海洋事务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实施超学科系统的综合培养。
要以“大海洋观”为统领,以“需求导向、交叉赋能、能力为本”为原则,彻底突破传统院系和学科边界,推动海洋科学与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工程科学(先进制造、新材料)、社会科学(国际关系、管理、法律)、生命科学(生态、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深度交叉与范式融合。核心举措是打造跨学科课程集群与项目平台,如融合海洋探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系统工程的“智慧海洋系统”集群,培养智能装备与系统研发人才。这些集群并非简单课程拼盘,而是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应用场景进行知识重组与能力贯通。
优化教学模式
深海探测、极地开发、智慧海洋、蓝色经济等前沿领域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海洋开发与治理图景。这迫切要求海洋人才具备“顶天立地”的复合特质:“顶天”需拥有面向全球海洋治理、国家海洋安全与长远发展的宏观战略思维,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国际法律与政策等跨领域知识;“立地”需扎根深厚的数理基础与海洋专业知识,具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卓越创新能力。为此,必须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优化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三同步、深融合”的育人生态。
同步科技前沿。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将人工智能、量子传感、生物技术等颠覆性科技进展及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重大国际计划议题即时融入教学,开发如“海洋数字孪生”“气候智慧型蓝色经济”等前沿课程模块。
同步国家工程。深度推进科教融合,将“奋斗者”号万米深潜、“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研发过程、核心技术与挑战难题转化为沉浸式教学案例与研究课题,让学生在“国字号”平台中感悟使命、锤炼本领。
同步产业变革。强化产教融合贯通,联合涉海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产业导师库,推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场景应用”教育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培养学生面向产业需求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商业转化的能力,实现教学模式从“知识传递型”向“能力生成型”和“智识赋能型”的根本转变。
完善师资结构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资结构转型是优秀海洋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的核心支撑。当前要建设学科交叉融通、产学紧密协同、国际深度合作的新型师资队伍。如设立战略型的学科交叉讲席教授/特聘研究员岗位,实施跨院系双聘/兼聘、团队考核、成果互认等柔性机制,根本性破除传统学科评价壁垒,显著提升承担重大交叉任务师资的比例与活力。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旋转门”式师资体系,大力引进具有重大工程实践经验的产业精英担任兼职教授或实践导师,制度化推动高校教师赴头部企业研修挂职,打造由学术大师与产业领袖共同引领的导师团队,确保教育内容紧贴产业前沿与国家需求。
拓展全球网络。积极构建国际海洋科教联盟,通过高水平合作办学、学分互认、联合研究计划、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汇聚全球顶尖智力资源,使师生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前沿探索中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战略能力。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2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