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足球雏鹰”振翅高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足球雏鹰”振翅高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02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孙金行 赵明昊 靳昊

  哨声清脆,跑动如风。来自新疆喀什的15号球员阿依夏·阿布都热依木灵活带球、快速突破。

  盛夏的阳光洒在“石榴花开 青春绽放”全国青少年女子足球民族团结友谊赛赛场上。这位带着母亲未竟足球梦的女孩,如今已是家乡球队的绝对主力。

  “从没想过,在自己家门口参与全国大赛,为家乡争荣誉!”她撩了撩被汗水浸湿的头发,眼神明亮。

  在新疆,像这样把足球融入生命的少女,不只阿依夏一个。

  “在我们这儿,娃娃会走路就会踢球!”在阿图什市依克萨克村,80多岁的买买提热依木·苏皮常坐在村里的足球场看孩子们比赛,“你看那个光脚的巴郎子,踢得多好!”

  阿图什市素来有着“百年足球之乡”的美誉。过去,孩子们在小巷里追着球跑,一块空地、一个皮球,就能踢上一整天。

  如今,市里有了第一座专业级体育设施——足球文化公园,孩子们也迎来了更安全更广阔的舞台。人造草坪软硬适中,晚间照明能把球场照得跟白天一样。

  蓬勃的热情不减,愈发完善的青训体系也在悄然延伸。

  喀什市第三十六中学的训练场上,“儿子娃娃”足球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高强度分组对抗赛。娃娃们快速攻防转换、精准长传转移,展现远超同龄人的战术素养和身体对抗力。

  “2012年,我拆掉自家葡萄架,在操场上搭起简易的球门,‘儿子娃娃’校园足球队就这样诞生了。”喀什市第三十六中学体育教师、“儿子娃娃”足球队总教练买买提江·马哈木提回忆,“以前没有合适场地,现在战术教室、康复室一应俱全,训练也更科学规范了。”

  队员从哪里来?学校推出“1+1+1”足球课模式:每周1节足球常规课,每天1节校队训练课,每周1节足球社团课,系统性培养后备力量。从最初的28人到今天的160余人,“儿子娃娃”已经向中超梯队输送了多名球员,更培养出艾菲尔丁·艾斯卡尔等4位国字号球员。

  这股从基层萌发的体教融合探索,正不断被提炼、复制和推广。截至目前,新疆已创建全国和自治区级足球特色学校上千所,占中小学总数的20%以上。这些学校每周开设足球专项课,组建校队2387支,注册青少年球员4.16万人。

  更多训练模式也在积极探索。在昌吉,“援受混编”新模式落地见效:山西孝义与昌吉组成“晋昌女足”,福建与昌吉联袂“闽昌男足”,各族青少年同吃同训。跨省联动带来了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战术体系,实现了人才共育、资源共享。

  不久前,昌吉州足球队在自治区“石榴籽杯”青少年足球联赛中实现历史性突破:男子U15组冠军及女子U14组冠军,斩获2金1银1铜。

  政府投入、梯队建设、赛事引领——多方合力共同托起孩子们的足球梦。截至2025年初,新疆籍球员在各级职业联赛效力者近350人,男足各年龄段国家队中15人来自新疆。

  当年轻的“足球雏鹰”们一次次跃起、射门,这片土地正在见证一场蓬勃的青春,如朝阳初升,光芒无可阻挡。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2日 08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