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毛蕊(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博士研究生)
豫剧《太行之子》以农民的儿子、“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为创作原型。20世纪70年代中期,吴金印扎根太行山区,带领河南卫辉狮豹头公社群众投身艰苦卓绝的建设。他们不畏艰难,治水开洞、筑坝修库、开垦良田,让贫瘠的山区旧貌换新颜。该剧将吴金印等基层党员干部励精图治、恪尽职守的事迹搬上舞台,生动再现了那段燃情岁月。
《太行之子》采用双线并行叙事结构。主线展现吴金印带领狮豹头公社群众开山造田、抢险救灾的集体奋斗;副线则细腻刻画主人公与失聪女儿小红的父女亲情。主线中,在“开山造田”群戏里,演员们通过整齐划一的劳作动作,配合高低错落的舞台调度,形成极具形式穿透力的舞台画面。他们相互对唱着“战天斗地属咱男子汉”“别忘了妇女能顶半边天”,整体洋溢着趣味盎然、心境悠然的氛围。男性形象坚忍不拔,女性形象勤勉不懈,以群像映照主角的叙事策略,生动诠释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深刻主题。副线中,作品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小红失聪后“双臂缓舒”的动作设计,吴金印面对女儿时颤抖的双手等皆以形写神。
全剧多处彰显了对豫剧传统的继承。当吴金印在舞台上面向观众独白“我对得起百家姓,对不起亲闺女”时,传统豫剧的哭腔技法将公与私的两难抉择展现得荡气回肠。此外,剧中“羊湾洞抢险”一场戏,将武打动作与传统戏曲毯子功相融合,通过翻滚、托举等高难度肢体语言,意象化地再现了抢险救灾的紧张场面。剧中来福这一喜剧形象,化用戏曲丑行的表演程式,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诙谐的乡音,为凝重叙事注入了鲜活的民间趣味。
在舞美、道具方面,该剧也在传承豫剧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大幕拉开,号子声沉郁雄浑,太行山民在层峦叠嶂间艰难前行。天幕运用写意手法营造出意境美,舞台通过不规则透视增强纵深感,直观呈现太行山的雄伟峻峭与山路崎岖。同时,舞台上布置了吴金印家的土坯墙、一桌二椅等实景,形成“大写意、小写实”相互辉映的舞台空间,兼具诗意与气势。小红的彩笔与画本、人民的开山工具等道具具有象征意义,寓意着对未来的希望,反映出剧中人物身处困境时的自强不息。
该剧通过灯光变幻巧妙地转换演出空间,光影节奏成为人物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吴金印商议改河造田时,橘黄色的柔光洒满舞台,让观众感受到温暖。他思念女儿时,灯光忽明忽暗,如同他澎湃的心潮。遇到困难时,幽蓝的冷光笼罩舞台,让人感到不安。在暴风骤雨场景中,黑冷的灯光与红布相互交织,更显悲壮。
全剧配乐融合了传统豫剧韵味与多种不同音乐风格的曲调,从开场的《穷苦谣》到结尾的《幸福谣》,每场音乐都如同剧情的“旁白”。第五场中,激昂的乐声与雷光相互呼应,打击乐韵律十足。改河造田成功时,明朗激昂的乐章如同凯歌高奏,光影的流动与乐声的韵律相互交织,营造出令人难忘的舞台意境。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3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