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谭苑芳 魏德阳(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副研究员)
转向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哲学理论也不例外。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以“现实的人”的实践作为理论出发点,以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世界作为批判对象,形成了基于现实的人、人的实践与现实世界的生活世界批判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理想。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论所确立的批判—建构的双重视角,不仅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流派社会批判与日常生活批判的现代哲学潮流,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的生活世界理论的本质区别,对于当前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论的肇始与演进
现代哲学向生活世界转向的总趋势是从批判和清算黑格尔哲学开始的。正如《分析的时代》作者所言,“几乎二十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十九世纪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作为哲学出发点,将现实的生活世界视为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具体场所,既让“哲学置于生活的洪流中”,又使人所处的生活世界成为绝对理性自我呈现、自我运动和自我证明的“精神发展史”。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这种做法不仅导致生活世界沦为抽象、片面的存在,更导致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的人被异化为意识的附庸。正是在批判和扬弃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开启了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对生活世界批判理论的构建。
早在青年黑格尔派时期,马克思就已意识到黑格尔哲学因拘泥于绝对精神的虚幻世界而对现实的政治与法律难题毫无助益,他在接受鲍威尔批判传统的同时也受到卢格的重要影响。在清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由于畏惧和无知而远远放到彼岸世界的神圣实体移置到此岸世界中来,就是说:将它现实化了,确定了,实在化了”的做法,认为现实的问题只能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得到解决;马克思也揭示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论片面性:“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明确将生活世界阐释为感性且现实的人所栖居的具体世界,并在“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过程中构建起以实践为根基、以现实的人为核心的生活世界批判理论,最终完成批判与建构生活世界的哲学转向。
从总体上看,马克思转向生活世界的演进轨迹呈现出从宗教批判到国家和法的批判、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再到一般的现实世界批判的特征。1843年前后,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泽尔记者的辩护》等论著中就注意到黑格尔忽视现实物质利益的致命缺陷,他明确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还认为国家和法的关系也是人的生活世界的重要部分,“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还敏锐察觉到当时的国民经济学家“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并明确主张“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从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世界出发,由此展开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批判和实践建构。
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论的核心要旨与批判特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既顺应了现代哲学转向生活世界的大趋势,也为马克思“两个伟大的发现”和“哲学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应该指出,马克思在其哲学生涯中所阐释的生活世界批判理论是十分丰富的,其核心要旨是极其精要而又贯穿始终的。
首先,马克思将“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作为其生活世界批判理论的出发点。“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人的实践活动所展现的现实性、丰富性和创造性,赋予生活世界以客观能动的本质,由此确立与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分野。马克思明确指出“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正是通过人的丰富的实践活动既超越了以精神、意志为本体的抽象的人,也超越了朴素、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构建起生活世界批判理论的现实导向,并将人的实践视为推进现实的生活世界变革的关键力量。
其次,马克思将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世界的系统审视与彻底批判作为其毕生的哲学使命。一方面,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异化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性力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活世界所遭遇的普遍异化的困境;另一方面,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这一困境背后的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根源,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欺骗性与虚伪性,阐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难以消弭的根本缘由。此外,马克思还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商品拜物教展开批判,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异化现象的本质关联,构建了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异化现实与意识形态偏见、文化批判之间的内在逻辑,为开展对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系统批判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马克思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及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其生活世界批判理论的终极旨归。马克思认为,人的生活世界本应是人真实栖居并发挥能动作用的现实场域,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使人沦为物的附庸,造成资本逻辑与人的生存境遇的尖锐矛盾,造成“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的现象。马克思强调从现实的实践的人出发,开展对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全面批判,实现对物化现象的超越以及向人的本质的复归,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以实现“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论的现实影响和时代价值
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论不仅全面超越了黑格尔及现代哲学各流派构建的生活世界理论范式,还通过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揭示实现了伟大的哲学变革。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论提出的独特主张和思维范式,不仅开辟了现代哲学生活世界理论的新路,也对当前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方面,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流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所深陷的现代性危机,其本质是深刻的生活世界危机。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赫勒的日常生活人道化理论等都从不同视角阐释了生活世界危机的根由及其解决路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世界危机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与回应,开辟了社会批判与日常生活批判的新论域。
另一方面,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通过原典阐释、原理梳理和原则运用等发挥这一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二是秉持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论的批判特质,始终保持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清醒认知与高度警觉,警惕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对人们生活世界的冲击与扭曲,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诸多挑战。当前要特别重视金融资本主义、数字资本主义、绿色资本主义等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依靠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应对资本主义生活世界引发的文明赤字与生存危机。三是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鲜明特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充分彰显马克思生活世界批判理论的现实影响和时代价值。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1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