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杨巧蓉(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理想,在当代中国,这一理想正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被赋予鲜活的时代内涵与独特的实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道路,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前提
人的存在与发展,首要前提是物质生存条件的满足。马克思深刻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这一经典论述揭示了物质生产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西方现代化虽然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其资本增殖逻辑却导致对人的统治,造成了普遍的异化、片面化和工具化。
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本质要求之一,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为了谁”这一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必须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只有当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普遍满足和持续改善,人们才能从繁重的、仅为满足生存需要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发展自身潜能与个性的必要条件与可能空间。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要求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完善,更致力于构建一个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发展机会、拓展其全面发展空间的社会前提。它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指向了社会结构的优化与人的发展环境的根本改善。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物”的逻辑向“人”的逻辑的回归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价值观念的塑造与发展取向的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易滑入“物的依赖性”陷阱,人被物化,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精神世界趋于贫瘠,最终导致人的片面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则旗帜鲜明地反对物质主义膨胀,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其显著特征,从而在价值根基上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坐标,使发展的逻辑真正复归于“人”本身。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把握并实践了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辩证统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内在支撑。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其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丰富的社会关系,人的感觉和特性的解放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的现代化,必然导致人的片面化和感觉的钝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主体性回归的深刻洞察。物质丰裕是基础,但精神充盈才是人之为人的更高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其深意在于规避“物质丰裕而精神贫瘠”的现代化陷阱,确保发展成果最终服务于人的精神成长与境界提升。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更将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人们既拥有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更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丰盈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科学理性,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同步跃升。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构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共同体伦理,为人的全面发展确立根本导向。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其最终形态是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的,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互为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并创造性转化了这一思想精髓,明确反对将个人价值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积极倡导在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条道路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有效规避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因社会原子化而导致的精神虚无和意义失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土壤和广阔的价值实践场域。
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实现了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人的全面发展”并非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在历史实践进程中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实现了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通过高质量发展,为人的能力提升创造条件。中国式现代化在深刻总结发展经验基础上,实现了从粗放式发展向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不仅在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升,更在于对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这一定位必然驱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激励社会成员持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新思维方式,在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同步实现自身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中国式现代化正通过建设学习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创新型社会,为这一崇高原则的现实化铺平道路。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立并巩固人的主体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民主政治的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以及社会治理实践。这些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实践,不仅是人民主体地位和权利的有力彰显,而且还是一种深刻、有效的公民教育,它能更好激发人民群众主人翁精神,提升其政治参与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促使个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日臻成熟和完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只表现为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这一思想的当代实践形态,它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制度运行的主体力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支撑。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拓展人的发展空间。西方现代化曾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反过来也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重要特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进一步揭示了生态维度之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式现代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负责,也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极大丰富与拓展。当优美的生态环境(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会使人的审美体验得以升华,身心健康得以保障,生命质量得以全面提高。更为根本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立征服走向和谐共生,标志着人向自身“类本质”的回归,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维度上的深刻体现和更高境界的达成。
中国式现代化描绘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图景,指向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崇高理想
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通向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体”的现实阶梯。它所展现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新图景,正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生动实践的具象化。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展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部实践,正是朝着这个光辉目标迈进的历史性努力。通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与人的真正平等创造坚实条件;通过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人的潜能的全方位释放和个性的自由舒展提供社会支持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一“新的选择”的根本在于,它坚定地选择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以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价值旨归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超越了资本逻辑的宰制,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条道路不仅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更是在21世纪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有力证明。这幅正在徐徐展开的新图景,既立足中国大地,充满现实感召力;又胸怀人类理想,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必将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趋近“自由人联合体”的崇高理想而矢志奋斗。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1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