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王胜昔 光明网记者 刘晗旭 光明日报通讯员 仇继辉
谷雨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牟新区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下简称“幻城”),一座方形夯土残柱映入眼帘。“这是215立方米的黄土,这是取自河南的土,这是黄河冲刷过的土……”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叙事,残柱上蚕头燕尾的隶书将黄河、土地、粮食与传承的故事娓娓道来。
河南,拥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资源。殷商甲骨文的神秘符号,承载着古老智慧;婉转悠扬的豫剧唱腔,诉说着岁月故事。近年来,河南文旅以时尚为笔、创意为墨,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新转化,让古老文化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千年文明入“戏”来
“幻城有21个大大小小的剧场、总时长近700分钟的不重复剧目、近千名演员。游客置身其中,可以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多姿和源远流长。”河南建业文旅营销中心品牌部负责人刘凯鹏介绍。他们创作了《天子驾六》《苏轼的河南》《李家村剧场》等剧目,重现商周礼乐文化、唐宋文脉等,将文明基因注入当代剧场。“文旅向上,艺术下沉。幻城创新了传统文化展示的方式,形成了文化体验—情感共鸣—多次消费的闭环。”刘凯鹏说。
游客身着盛装在郑州海昌海洋公园游览。郭少宁摄/光明图片
除了幻城,近年来,中牟新区还先后建成郑州中国绿化博览园、郑州方特、建业电影小镇、海昌海洋公园等8大主题乐园。“中牟新区以文化为核,深挖地域文化底蕴,以IP集群激活资源禀赋,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中牟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管世雷说。数据显示,2024年,中牟新区累计接待游客3602万人次,同比增长16.98%。
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以下简称“清园”),许多景观点位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时尚文旅地标。
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实景表演。刘永海摄/光明图片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宋朝人的一天,怎么过?踏入清园,北宋的市井喧嚣扑面而来。酒旗招展的孙羊正店、吆喝声此起彼伏的虹桥码头、身着宋代服饰的商贩与杂耍艺人……这里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将千年前的汴京生活一比一复原。
这里并不是静止的历史画卷,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互动剧场。为契合年轻一代的消费体验需求,清园以“沉浸式”为关键词,将历史文明转化为可参与的动态场景,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穿越者”。与演员“飙戏”、看百场演出赢交子、在王员外家绣楼间争当“女婿”……这种“游戏化”的设计让游客从被动观光变为主动探索。“清园是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主题乐园!”游客陈小旭激动地说。
场景创新出“爆款”
河南文旅的“时尚”密码,也藏在对网红IP的精准运营中。年轻化、时尚化的表达方式,精准契合文旅市场发展趋势,提升了自身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清明上河园的“丐哥”李金刚火遍全网,凭借“破碎感演技”与游客的即兴互动,成为清园必打卡的“活景点”。而万岁山武侠城的“王婆”赵梅,则以幽默的“相亲脱口秀”让景区单日客流量暴涨。
数据显示,今年清明节假期,清园、万岁山武侠城分别位列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收入第一名和第三名,开封市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9%。
《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宵不绝。”暮色降临,灯笼点亮汴河两岸,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提上鲤鱼灯漫步虹桥。“这里的夜晚比白天更‘出片’!”汉服爱好者王佳兴奋地说。
清园《大宋·东京梦华》水景演出运用全息投影再现“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的盛世画卷,翰园碑林“月下茶会”让汉服爱好者得以穿越碑林秘境。“古都开封通过文化赋能夜经济,利用演艺驱动夜间消费,使夜经济更加多元化、沉浸化,为全国各地的夜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特聘教授陈楠认为,古都“场景化”文旅模式兴起,使得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实现双赢。
在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一面印有“郑州”二字的高大红砖墙下,集聚了身着各式潮流服饰的年轻人。他们或举着自拍杆寻找最佳角度,或三三两两摆出姿势,欢快的谈笑声与快门的“咔嚓”声此起彼伏。
“街区由原郑州油脂化学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来。”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总经理曹心荷介绍,“我们在保留苏式老厂房红砖、木梁、烟囱原貌的基础上,融入郑州墙等创意景观,打造出火遍全网的city walk(城市漫游)打卡地。让游客在感受厚重历史的同时,能尽享创意与时尚的魅力。”
暮色四合,漫步于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朱雀市集”热闹非凡,特色珍馐香气四溢;“十八拍音乐市集”霓虹闪烁、旋律悠扬;“八大匠造物集”非遗匠人手中的漆扇流转生辉……
“如今,街区已集聚了百余位‘生活美学家’与‘文艺爱好者’。他们同各地来的年轻人一起,为街区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个性十足的小众店铺。不断创新的玩法与场景,让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都能拥有独特的旅游体验。”曹心荷带着满满的自豪感介绍道。
主动求变迎新生
在河南商丘睢阳区的商丘古城内,短剧拍摄热火朝天。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群,如今成为影视创作的绝佳取景地,吸引着众多影视团队前来取景拍摄。
俯瞰河南商丘古城。李恒摄/光明图片
商丘古城归德府衙大堂前,演员正在演古装戏,场记板清脆的响声在青砖灰瓦间回荡。侧院的厢房被改造成临时化妆间,几位化妆师正为群演们描眉画鬓。
“今年二月,商丘古城成功被河南省文旅厅选定为文旅微短剧拍摄基地。”商丘市睢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金秀美介绍,“目前每月有七八个剧组前来拍摄,每个剧组人员规模在45至80人之间。稳定的剧组流量不仅彰显了商丘古城在微短剧拍摄领域的独特魅力,也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服装租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洛邑古城,被誉为洛阳“汉服密度”最高的地方,曾经跻身短视频平台全国汉服打卡排行榜之首。它所处的街道原本是洛阳的“汽修一条街”,随着“汉服+旅游”模式的发展,这条街也成了“汉服一条街”。
擅长四轮定位的全瑞锋没想到,修了10年轮胎,现在转行修眉。2017年,依托金元古城墙遗址、文峰塔等古迹而建的洛邑古城开园。后来,洛阳政府及各级部门推出免费汉服妆造培训班,全瑞锋瞅准商机转行开汉服店,一头扎进这个陌生的行业,边干边学。
“公主拿了道具记得在前台登记”“公主在洛阳旅途愉快”走进全瑞锋的汉服店就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眼看生意日渐火爆,他拉来女儿帮忙:“你快来吧,我一个人不中!”
“汽修一条街”变成“汉服一条街”。这变化让全瑞锋不禁感慨:“从前满街汽油味,如今两手胭脂香。”
数据显示,洛阳汉服经营主体在2023年初仅有18家,如今已经激增至3000家以上。随着洛阳汉服体验店数量激增,洛阳去年全年吸引520万人次体验汉服,带动消费8.8亿元,形成了一条涵盖设计、制造、租售、妆造、跟拍等多维度服务的全产业链。
在河南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大别山佳茗茶文化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除了传统的罐装茶,茶树花精华面膜、茶树花养肤套装等产品也摆放得整整齐齐。小小的茶树花有大本事,能衍生出几十种产品。
信阳浉河区的茶农在采茶。聂品摄/光明图片
“茶不只是饮品。”浉河区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辉用数据娓娓道来,全区63.5万亩茶园孕育出117亿元综合产值。随着传统工艺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以绿茶为主,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协同发展的茶类体系形成了,茶啤酒、茶面膜、茶精油等32款“茶叶+”产品得以研发。2024年,浉河区茶衍生品销售额突破8亿元。
“看,这是我们新创作的哪吒和敖丙造型的花馍。”河南郑州90后非遗花馍制作人、馒有意思·非遗花馍创始人雷晨曦兴奋地展示着照片。照片中,花馍塑造的哪吒和敖丙的卡通形象活灵活现。“借着电影《哪吒2》的爆火和国潮兴起,我们特别创作了这个系列。”
雷晨曦创立的河南馒有意思食品有限公司,现已入驻郑州市金水区黄岗庙非遗小镇。“得益于园区为我们入驻的非遗项目提供的房租减免、技艺推广等多元化政策支持,我们得以心无旁骛地钻研花馍技艺的创新传承。”雷晨曦满怀激情地说着,同时展示了最新为青年群体精心打造的高定伴手礼系列花馍,“去年春节期间,我们带动了周边40多个就业岗位,不仅让传统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咱河南的饮食文化开出了‘花’。”
“今天,河南文旅产业以创新为引擎,在‘跨界融合+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下,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胜势,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让时尚文旅一路生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说。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