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在西部热土播种希望】
编者按: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勉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近五年来,中国农业大学近3000名优秀学子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云南、四川、陕西、广西等西部省区建功立业,开启人生新篇章。
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为促进学子扎根西部成风尚,光明网、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推出“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在西部热土播种希望”系列专栏文章,讲述农大学子在雪域高原、边疆村落、基层一线扎根奋斗,投身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感人故事和壮阔征程,激发奋进力量,书写青春华章。
“强农先锋”王文星:十四载高原坚守书写青春答卷
国家政策的温暖光芒,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每一位怀揣理想的青年学子。在“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召唤下,无数青年学子深耕在辽阔的西部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2011届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王文星就是其中的一个。从西藏昌都洛隆县基层干部到成为边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文星用14年扎根雪域高原的坚守践行服务西部的青春誓言。
在时代召唤中奔赴“精神高地”
2011年的毕业季,当“到西部去”的时代号角响彻校园,王文星的心中激荡起炽热的回响。母校“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精神与国庆60周年庆典上手持麦穗花走方阵的澎湃记忆交织在一起,让他毅然选择西藏昌都。
刚进藏时,王文星首先面临着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疼欲裂,睡到半夜就醒,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周左右。”更让他不适应的是环境的巨变:“从繁华的首都到西部的‘艽野尘梦’,那落差就更大了。”王文星回忆道:“初到拉萨感觉没想象那么大,分到昌都地区觉得像个县城,等待分到洛隆县的时候,一眼从街道这头望穿到那头了,一支烟抽不完就逛完了街。”当时西藏基层条件还很艰苦,经常停电,印象中都是街道上此起彼伏的发电机声和汽油味。
当地人社局局长的一句话更让他记忆犹新:“你们这些大城市来的,其实分哪里都一样,因为你们辞职率很高,基本工作一两年就走了。”然而,正是这句话激起了王文星的斗志:“我就要留下来!”这一留,就已是14年。
用脚步丈量民情的“摩托车书记”
王文星先后在西藏洛隆县民政局、县委办、昌都市委组织部工作,2014年荣获“三等功”。2021年4月,他被选派至边坝县草卡镇任党委书记。
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虽然已经有近十年的工作经验打底,但基层的工作可没那么好做,基层的党委书记,也没那么好当。
王文星骑摩托翻山去牧场,背后是边坝县城
初来乍到、一筹莫展之时,王文星想起了曾经一位老领导的话:“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多读书,没有思路的时候就多下乡。”于是,“摩托车书记”便应运而生——坚持走村入户,了解每一户村民的困难。“只有自己亲自走过群众走过的路,才能够真正理解群众想要修缮牧场路的渴望与期盼。”就这样,王文星骑着摩托车走遍全镇55个牧场和27个自然村。
与此同时,为与村民沟通,王文星还自学了藏语。从刚开始用汉字谐音的方法记背藏语,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藏语学习本”,从最初的一句藏语不懂,到能够与村民进行简单交流、一起载歌载舞跳锅庄,王文星与村民之间架起了“连心桥”。
王文星走村入户和群众拉家常
当时,为了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当地决定充分发挥旺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纯净无污染的水源地旁投资建了一座饮用水厂,希望在交由百姓创收的同时也带动解决村内就业。
理想蓝图固然美好,但淳朴的藏区牧民却缺乏经营一整座饮用水厂的技术和经验,以为“机器一开、往桶里一灌”就是可以出售的成品水,更不懂得如何维护设备,如何铺设销售渠道。
王文星在田间地头了解群众需求
于是王文星对症下药,为村民请来第三方专业团队运营、手把手教授,不仅培养起了村民们经营水厂的专业技能素养,更为“旺卡水”拓宽了销路,打出了品牌。
他说,有些时候我们不了解的人会以为牧民收入状况不好是因为他们笨,其实不是的,老百姓自己心里会做生意、会算账,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产业的指引,一盏引路的灯……
看见曾经毫不起眼的山涧融水流出了“真金白银”,百姓的脸上也绽开了笑颜,对这个上头派来的新书记更是多了数不尽的信任和期待。
让校训在雪域开出格桑花
2024年4月,因表现优异,王文星被提拔为边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多年后,对于农大精神,王文星谈起了农大令他最为印象深刻的两句箴言,其中一句是陈章良老校长所说的,也是当时农大网络主页上的一句话“开放的中国农业大学欢迎您!”,他认为,这里的“开放”不仅仅是打开学校大门那么简单,更是思想上的“开放”,不断突破,不断革新,用一言一行践行“君子不器”的格言。王文星说,大学时培养出的开放心态,让他受益至今。“到哪个山头,就唱哪个歌。”这种开放的心态让他在基层工作中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农大“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更让他刻骨铭心:“当我真正在一线工作中接触到村里的低保户、五保户、留守儿童时,才真正明白校训里所蕴含的民生大义。”
王文星查看大棚蔬菜成长情况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王文星以美国农民诗人弗罗斯特的诗句作答:“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在这里,我们已经活成了祖国的一个坐标。”王文星深情地说,“有些地方总得有人去驻守,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坚持,我已离不开这片深沉的土地了,她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光明网记者 宫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