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在西部热土播种希望】
编者按: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勉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近五年来,中国农业大学近3000名优秀学子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云南、四川、陕西、广西等西部省区建功立业,开启人生新篇章。
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为促进学子扎根西部成风尚,光明网、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推出“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在西部热土播种希望”系列专栏文章,讲述农大学子在雪域高原、边疆村落、基层一线扎根奋斗,投身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感人故事和壮阔征程,激发奋进力量,书写青春华章。
边疆棉田守护者王雪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你在中国农业大学读了9年书,为什么选择回到新疆工作?”这是王雪姣被问到的最多的一个问题。
王雪姣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是土生土长的第三代兵团人,一望无际的棉田是她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而与棉花的不解之缘正是她回到新疆工作最重要的原因。2006年起,王雪姣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学习。
棉田织梦:为棉花生长保驾护航
2010年本科毕业选题时,在众多研究课题中,一个关于新疆棉花低温冷害的研究瞬间吸引了她。因为“新疆”“棉花”对她来说都太熟悉、太亲切了,很好奇低温冷害是什么灾害,对棉花到底有什么影响?在导师潘学标教授的指导下,王雪姣由此推开了棉花与气象的研究大门。
潘学标教授是全国气象教学名师,也是国内最早自主研发棉花模型的专家,他对学生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老师的引导下,王雪姣逐渐找到科研的乐趣,并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棉花与气象。硕、博研究生学习期间,她围绕棉花模型的开发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棉花纤维品质模拟预测模型,并利用作物模型开展棉花低温冷害预报和产量、品质预测。
“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随着国家棉花产业布局的调整,新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棉产区。201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王雪姣进入新疆气象局农业气象台工作,她常说:“研究棉花与气象,新疆是最好的选择,这里有我的用武之地呀。”
父女话桑麻:农学博士得到了“土专家”的认可
气象服务如何助力棉花产业发展、棉农增收是王雪姣一直思考的问题。工作之初,实战经验不足,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种了一辈子棉花的父亲成了王雪姣最好的顾问,每次回家父女俩的共同话题总是离不开棉花与气象,“这场天气对棉花生产有什么影响,怎么防御或补救?”“播种、打顶、采收这几个关键环节的生产技术都在发生变化,对气象服务有什么新需求?”。一次次交流讨论,王雪姣对气象与棉花生产关系的把握也越来越准确。“未来七天有高温,高频少量灌水、化控整枝增加通风透光可以减轻高温影响”“今年秋季气温偏高,初霜期偏晚,可以推迟几天打脱叶剂”“预计4月下旬有雨雪,冷尾暖头播种可以避过灾害,又不影响棉花发育进程”,自家棉田成了王雪姣检验科研成果的试验田。一次次建议让父亲尝到了甜头,之后每到关键农事总会打来电话,科班出身的农学博士终于得到了“土专家”的认可。有了丰富的实战经验,王雪姣开始放心地为更多的棉农提供精准气象服务。
棉花气象服务历来是新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中国气象局和农业农村部联合认定由新疆气象局和新疆农业农村厅牵头,山东、河北、湖北3个省气象部门参与,成立棉花气象服务中心。这为王雪姣开展棉花气象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她围绕棉花气象灾害影响定量评估和预测等业务技术难点,带领团队成功申报、完成国家自然基金、自治区重点研发课题、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利用作物模型技术牵头开展了多项创新工作,如研发了数字棉花模型气象灾害影响模块、基于棉花模型的产量动态预报方法和棉花吐絮期预报方法、低温冷害影响预估和灾损评估技术等。同时,她积极推动研究成果业务化和社会化应用,不但增加了棉花产量业务预报的手段,推进了棉花低温冷害影响预估由定性描述向定量评估的转变,还实现了棉花气象科技专业服务零的突破,有效提高了棉花气象服务业务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在积极创新、大胆实践的工作过程中,王雪姣快速成长为棉花气象服务中心的业务骨干,先后获得中国气象局青年气象英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骨干人才、新疆气象局高层次业务科研骨干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数字棉田:气象与棉花的交响乐章
近几年,数字农业蓬勃发展,得益于优越的气候条件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新疆成为发展数字农业最适宜的地区之一,各级政府均尝试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工作。许多全国知名科研院校、农业科技公司都积极参与到新疆数字农业的建设中来。王雪姣想到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跟随国际知名的作物模型专家张立祯教授尝试开展过基于作物模型的数字棉花探索研究,而此时张立祯教授在新疆农业大学开展援疆工作,气象如何助力数字棉花成为师生深入合作、共同探索的新课题。依托棉花气象服务中心,王雪姣联合科研院校和企业开展多渠道调研,摸清新疆棉花产业数字化发展对气象服务的实际需求,构建多源棉花气象大数据库,搭建数字棉花气象服务平台。利用近40年新疆棉花气象观测资料和大田试验资料,为数字农场的棉花模型参数本地化提供数据支撑,助力数字棉花在新疆棉区的推广应用。
同时,她带领团队持续开展低温、高温、干旱、大风等灾害模拟试验,获取不同灾害影响下棉花生长发育参数,并完善数字棉花模型高温、低温等极端天气影响模拟模块,大大提升了数字棉花模型对气候变化影响下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预测精度及气象灾害影响定量预估和灾损定量评估能力。并根据“数字棉花”对极端天气影响评估的实际需求,开展灾害影响定量预估研究。2022-2023年,王雪姣创新发展嵌入式、定制式的“棉花气象+”服务模式,与企业签订数字农场棉花气象服务协议,共建数字棉花产业科技平台,搭建气象服务模块,实现气象服务与棉花生产的深度融合。她带领数字棉花气象服务团队利用棉花种植区域地理信息数据、智能网格气象要素预报数据、分区域分灾种的棉花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指标、农用天气预报等指标的叠加融合技术,为“数字棉花”用户提供基于地块的棉花生长全过程精细化气象服务,如棉花播种期、打顶期、脱叶剂喷施期等关键农事活动适宜期预报,棉花播种、病虫害防治、脱叶剂喷施、机械采收等农用天气预报,棉花霜冻、低温冷害、大风、高温等灾害风险预警评估,逐旬、逐月棉花生长气象条件评价及预测、建议,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动态预估,棉田不同界限温度积温实况等。及时的灾害预警和农事建议,有效减轻了苗期低温霜冻、花铃期高温对棉花生产的影响,获得棉花气象科技服务费40万元,提升棉花气象服务中心“造血”能力。
此外,针对气象部门业务单位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时间不足等问题,王雪姣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面向生产一线业务服务关键技术问题,加强对基层人才及研究生的培养,促成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在新疆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设置研究生培养基地,为新疆农业气象事业发展储备人才力量,初步形成了跨部门、跨领域的棉花气象科研及业务服务人才队伍。近5年,王雪姣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1名以及新疆农牧业科研骨干人才1名、专业技术人才4名。
边疆一望无际的棉田里,越来越多的农大人成为这里的守护者。(光明网记者 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