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藏品的故事】
作者:杨 鉴(浙江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
莫朴(1915—1996)是集革命家、画家、美术教育家于一身的艺术家,是我国现代油画艺术领域的先驱者之一,其作品《清算》《分地》《入党宣誓》《南昌起义》被誉为中国现代革命美术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经典之作。
分地(油画) 莫 朴 1948年 浙江美术馆藏
莫朴少年时就读于苏州美专和上海美专,受教于颜文樑、刘海粟和徐悲鸿等,接受了专业的绘画教育。面对日寇侵华,他和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一起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并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于他一直在敌后工作,受战争条件限制,只能搞木刻,以至于人们误认为莫朴是个版画家。到延安后,莫朴开始从事领袖画像、年画和连环画等创作。1947年,莫朴随华北文工团进入冀中农村参加土地革命,在此期间他重新拾起久违的油画笔,开始了艺术生涯的辉煌篇章。
那时,中国北方的解放区正发生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1947年,中共中央在河北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打碎了几千年来套在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耕者有其田”。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迸发出高涨的革命热情。莫朴在这期间参与了解放区的土改运动,亲身体验到这一历史洪流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他用满怀激情的画笔记录了这个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历史时刻,油画《分地》也成为这场社会变革极为珍贵的视觉见证。
油画《分地》是莫朴的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1948年,描绘了解放区人民积极参加土改运动的场景。画作巧妙地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思想内涵。作品采用横向构图,中心位置是一群农民齐聚在田间,有的弯腰围坐在一起,有的手持账册站立,互相核对着地契丈量土地。他们的神情专注而充满希望,表现出翻身做主人后的喜悦与自豪。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左侧远处一位老农跪在地上、双手捧土的动作细节,增强了画面的叙事性,似乎在诉说着农民对土地的千年渴望。这种“土地回归人民”的细腻情感表达,体现了莫朴对农民主体性的深刻体认,也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绘画功底与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莫朴的油画以“造型坚实质朴,色彩凝练厚重,笔触沉着有力”著称。《分地》也是如此,他用粗犷而有力的笔触来描绘人物和土地,展现了农民的坚忍与朴实,也表现出土地的质感与生命力。《分地》大量使用土黄色、土红色、黑色等,这些色彩不仅还原了土地的质感,也象征着农民与土地的深厚联系。一些人物服饰采用了深绿色和深灰色,与土地的暖色调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物的主体地位。光影的处理也是其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在《分地》中,莫朴通过明暗对比的手法,将明亮的光线照射在农民的脸上和土地上,象征着希望与新生;而阴影部分则隐喻着过去的困境与挑战。这种光影的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还通过视觉效果传递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作为中国油画史上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作品,《分地》和当时涌现出来的一批油画作品,如罗工柳的《地道战》、王式廓的《参军》等一样,都摒弃了西方古典油画的精致感,转而吸收中国传统年画“单线平涂”的平面化处理与民间艺术的质朴气息。这种民族化尝试,使作品兼具史诗性与本土性,成为“油画中国化”的重要实践。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