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鸿雁
不久前落幕的2025金陵旧书市集,共汇集了120余家商户,集中呈现10.2万册古旧书籍以及5万余册特价图书,可淘、可逛、可玩,让市集成了一场融合阅读、文化和创意的“城市嘉年华”。
从中国最早响应、最早举办读书节的城市之一,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学之都”,崇尚文学、热爱读书的基因始终流淌在南京人的血脉里。
阅读“触手可及”
“有一只来自《山海经》世界的小猪——屏蓬,他就是未来的天蓬元帅……”4月的一个周末,儿童文学作家郭晓东在南京锦创书城举办了新书分享会,与百余位小朋友一起探索《山海经》里的中国神话世界。
被《国家地理》列入“全球十大书店”的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已扎根南京20余载。在这里,曾举办过5000多场文化活动,留下了北岛、马伯庸、毕飞宇等作家的足迹。也是在这里,老人用放大镜逐行品读《楚辞》,外籍游客捧着南京主题的英文书籍仔细研读,年轻人在明信片上写下关于阅读、关于人生的感悟……
从城市中心到街巷深处,南京的实体书店有近千家。除了星罗棋布的书店,南京还有15家公共图书馆、82座备案注册博物馆、101个街镇综合性文化站、1232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它们如同繁星,闪烁在现代城市的车水马龙里,守望着人们的“诗与远方”。
阅读有了更多可能
如今,“共读南京”活动已举办10年,全城共读了110本与南京相关的经典名篇。
10年来,“共读南京”活动逐渐形成了名家好书荐读、读书会达人领读、书友群线上导读、线下实地访读、专家讲座解读和全媒体传播诵读“六位一体模式”,服务南京乃至全国3000多万读者。
67岁的周英年是“共读南京”活动的参与者、推广者。他多次担任“共读南京”活动的户外领队,带领读者、市民以书为媒,寻访明代南京“四重城垣”遗迹、明清金陵四十八景等,用脚步丈量城市、触摸金陵文脉。
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如何让阅读更为便捷?抢抓数字时代“屏读”兴起的新机遇,就成了南京的新探索。在“地铁流动图书馆”,市民、游客只需手机轻扫,即可获取优质电子书资源。
在南京,阅读不只是在书房一隅、书店一角,也可以是在奔驰的地铁上、自然的山川形胜之中。
阅读陪伴成长
阅读,关乎个人成长,也关乎城市未来。
公益阅读组织“砖文漫话”创办人刘向荣在阅读中,找到了对南京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幸福感。2021年5月,刘向荣第一次参加“共读南京”活动——走读《旷世城垣——南京明城墙》。
正是在阅读、行走之中,刘向荣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书友,共同创办了公益阅读组织“砖文漫话”,编写文章、组织城墙公益活动、开设社区课堂等,带动了更多人走近南京、守护城墙。
从参与者到领读者,刘向荣在南京这座城市找到了精神认同和自我价值,“希望和我一样来南京生活的新南京人,一起共读南京、品读经典,让阅读走进每个人的世界,让知识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南京活跃着600多家民间阅读推广组织。
在南京,青少年的阅读,也一直备受关注。2024年8月,《新时代南京市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行动方案》印发,推动经典阅读更好地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南京教育部门还精心挑选了《论语》《世说新语》《红楼梦》等18部著作,通过师生共读、同学诵读、研学寻访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品味经典、厚植家国情怀。
阅读伴随着南京城的生长,也孕育着南京城的未来。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7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