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编书者说】
作者:张远航(中央编译出版社副社长)
今年是《新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暨“新青年丛书”诞生105周年。值此之时,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新青年丛书”。这是一套影印再版20世纪20年代初出版的“新青年丛书”的书,是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探索中国道路的一次深情回望。
新青年丛书黄乔生 张远航 主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将目光回溯至1915年,彼时的中国,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前途晦暗不明。在危机深重的时刻,一群觉醒者高擎思想的火炬,以《新青年》为阵地,点燃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星火。《新青年》编辑部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孕育之地,更将革命的火种播撒至武汉、长沙、广州等地,在中华大地编织起一张真理传播之网。在这一历史的潮流中,“新青年丛书”应运而生。作为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实践,“新青年丛书”开创了党的早期组织出版事业的先河。丛书聚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哲学等内容,原计划出版《社会主义史》等八部著作,虽因时局变迁导致第四种《俄罗斯研究》未能面世,但已出版的七部著作,包括《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讨论集》《哲学问题》《到自由之路》《欧洲和议后之经济》《工团主义》《阶级争斗》,构成了一套系统诠释社会主义思想的启蒙读本。
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文献载体,“新青年丛书”原版书现存量极为稀少,目前尚未发现哪个机构拥有完整的一套。笔者发掘与集纳这套丛书,也耗费了不少时光——十余年前,在图书馆整理资料期间,笔者偶然寻得印有“新青年丛书第一种”的《社会主义史》和“新青年丛书第八种”的《阶级争斗》两种书。令人困惑的是,全面检索该馆藏书,竟未发现该丛书的其他序列。这激发了笔者的好奇心,并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系统寻访之路。这一文献搜集工作,重要突破出现在2018年。时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展览筹备期间,笔者在国家图书馆特藏部新发现“新青年丛书第五种”《到自由之路》与“新青年丛书第七种”《工团主义》两册保存完好的珍本。这两本,加上此前的《社会主义史》和《阶级争斗》,曾共同在“真理的力量”主题展览上展出,以实物的形式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历史痕迹。丛书编号的非连续性暗示了原始版本的散佚状况,也凸显了系统收集整理该套丛书的学术价值。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笔者主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主题展览等系列项目的筹备工作。由于该丛书大部分出版于1920年—1921年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夕的思想准备过程,笔者决定,将该套丛书作为展览的核心展品之一,于是开始了在全国各地图书馆进行搜集的过程。
经多方寻访,笔者先后从上海图书馆发现《欧洲和议后之经济》、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找到《社会主义讨论集》、于北京民间图书馆“杂书馆”寻获《哲学问题》。这批文献的跨地域分布特征,既表明马克思主义文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已在全国广泛流通,也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早期传播过程中,通过文献载体对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产生了思想启蒙作用。
在完整地收集了这套“新青年丛书”后,中央编译出版社历经多轮选题论证,最终选定在2025年通过影印方式再版这套丛书。呈现给读者的这套全8册、红底白字和黄字的厚重丛书,是编者们立足新时代使命,深度发掘尘封的史料,首次完整呈现建党时期珍贵文献的重要成果。这一成果,不仅是对红色文脉的赓续,也是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实践,彰显着我们以出版事业弘扬精神根脉的初心。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埃德加·斯诺写道,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真切回忆,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记在他心中,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所提到的三本书,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撰写的《阶级争斗》,以及柯卡普所著的《社会主义史》。其中《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史》,正是“新青年丛书”的组成部分。
笔者以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重要文本,“新青年丛书”的价值远超文献本身。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剖析社会矛盾、改造社会结构的理论视角,更为探寻民族出路提供了现实方案。从考茨基《阶级争斗》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到柯卡普《社会主义史》描绘的社会主义发展蓝图,这些著作成为革命者观察世界的科学框架。丛书通过译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的文献,既回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叩问,也为五四运动后的思想激荡开辟了新的视野,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的思想启蒙之书。
穿越百年时光,《新青年》杂志与同名丛书依然散发着光芒。它们不仅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还影响了现当代国人的精神。当我们凝视这些泛黄书页中的真理之光时,看见的不仅是民族面临危机时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突围,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引下,开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思想足迹。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8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