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王瑾雯
如诗如画的广西桂林漓江,被誉为全球最美的15条河流之一,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13条江河之一。漫步漓江畔,只见白鹭成群掠过水面,鲤鱼在清澈见底的江中畅游。如今的漓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干流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
自2019年以来,桂林水环境质量连续6年位居全国前七,2024年跃居全国第三。漓江生态保护不断取得佳绩:桂林喀斯特入选第二批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漓江和灵渠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治理案例。
这些成绩,得益于桂林市采取的全方位、深层次改革管理举措。桂林市整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两级20多个管理部门及漓江风景名胜区10个县(区)管理职能,专门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桂林市委书记兼任党工委书记,市长兼任管委会主任,基层则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网格管理机构和综合执法体系。
制度建设,为漓江保护筑牢根基。桂林市近年先后出台10部地方性法规,全方位指导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多项规划稳步推进,探索全国首例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协同编制。2022年,桂林市设立“4·25漓江保护日”,持续发布生态环境质量报告,让保护漓江理念深入人心。当前,215名专职生态警察和1684名生态辅警,配合数字漓江智慧执法司法工作模式,与多部门联动,构建起保护新格局。
曾经,漓江核心景区乱象丛生,“桂桂渔”渔船长期停留,跨江电缆和通信线缆纵横交错。为了还漓江宁静之美,桂林市开展重拳治乱行动,清理拆解150余艘渔船,拆除25处跨江电缆和通信线缆。同时,依托高科技平台,对漓江进行全方位数字化监管。
水是漓江的灵魂。为保障漓江灵动之美,桂林市投资60多亿元建成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实现“五大水库”联合调度;对城区段支流进行“消劣返清”综合整治;实施壅水科学试验解决枯水期问题,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和调度机制。
针对两岸山峦因采石受损的情况,桂林市实施综合治山工程,生态复绿21家采石场山体136万平方米,修复漓江洲岛、湿地等区域近20万平方米,还统筹实施总投资200多亿元的重大生态修复项目。
在科学治污上,桂林市持续推进漓江游船、排筏“油改电”。广西首艘新能源五星级游船“桂林旅游号”开航,1210艘新能源游览排筏投入运营,大大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漓江沿岸旅游迎来新机遇。桂林市构建“一轴两翼三带”发展格局,整合游船企业,创新运营模式,出台管理办法规范水上游览市场,对游览排筏实施标准化管理。2024年,漓江风景名胜区水上游览线路游船和游览排筏累计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阳朔县将漓江和遇龙河景区公司年收入的10%作为生态补偿费分配给沿江村民,每年为7万多群众带来约1.2亿元收入。
“我们将继续全力把漓江打造成国内江河综合治理典范和世界级生态环境保护样板,让这方美景永续流传。”桂林市委负责人说。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