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郭春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2025年是中瑞建交75周年。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士动画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我们了解瑞士的一个窗口,乔治·史威茨格贝尔正是这一动画景观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家。
乔治·史威茨格贝尔1944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他是自学成才的动画艺术家,因为在当时并没有动画专业的院校,他曾在日内瓦的装饰艺术学院学习平面设计。他既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动画导演。他同时获得过国际动画电影协会、法国安纳西动画节、瑞士电影协会三个权威机构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以22部作品实现了绘画与动画的融合。
史威茨格贝尔主要使用在赛璐珞片上手工绘制的方式,运用多种绘画技法——例如干性和油性粉彩、彩色铅笔以及丙烯或油画——进行创作。他的色彩运用丰富,线条充满动感和美感。
他的影片多以音乐为核心结构,以非叙事化的风格,强调情感和联觉表达。通过细致的动态刻画和绚丽的色彩组合,他将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视觉表达。在史威茨格贝尔的作品中,云朵更是承载着浓厚的象征意义。
短片《少女与云朵》(2000)中,灰暗的房间不能阻挡少女对自由的向往,天上的白云化作她梦想中的美丽长裙。史威茨格贝尔营造出一种南美风情——褐色皮肤、色彩浓烈的背景反衬了白云和鸽子,成为更突出的视觉主题,温暖且梦幻的意境晕染全片。影片中的少女无论坐在床边还是在镜前梳头,始终凝视着那些云朵。这些云并非静态的自然现象,而是“灰姑娘梦境”的载体,是美、自由与自我实现的隐喻。影片大胆使用黄色调,使天空与女主角的衣裙一同闪耀着金光,赋予这些云朵独特的明澈。
在史威茨格贝尔的动画中,云朵常常成为自然与人类情感的中介。《弗兰克·N.斯坦的狂喜》(1982)展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房间。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空间指向了不同的人生境遇——或是二人世界的爱情,或是处于僵局的四口之家——最终成为若隐若现的山水。影片中,空旷的房间与静止的人影构成了对现代社会的隐喻。窗外云影的投射象征着自然与自由的缺席——在这部作品中,云作为一种“缺席的存在”提醒观众:即使机械形成对人类的桎梏,广阔的天空与无限的可能仍然存在。
云朵也可传达哲学层面的象征意义。《没有影子的人》(2004)取材法国浪漫派抒情诗人沙米索的原著,以动画重述浮士德与魔鬼的契约故事。主人公以影子交换梦想中的财富、地位和美丽的妻子,但最终在月光下,没有影子的他被妻子抛弃。他似乎曾得到一切,却也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虽然“影子”是中心意象,但城市天际线与云影的结合,暗示了现代世界中个体身份的模糊与精神的漂泊。失去影子的主角,在寻找自我的旅程中,其迷茫正如同那些云朵——可见却难以捉摸。
乔治·史威茨格贝尔的作品远不止于描绘云朵。他将自然风景、日常细节与哲学思考相融合,创作出既有地域特色又能引发共鸣的一系列作品。
在《少女与云朵》中,南美色调与阿尔卑斯图腾相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越地理边界的景观。无论是阿尔卑斯山的雾气,还是安第斯山的云彩,都成为人类情感与梦想的映射,史威茨格贝尔将自然转化为情感的媒介,使观众与之产生共鸣。
他也擅长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具有象征意义的内容。《越位》(1977)以丰富的细节展现足球传球、篮球场配合和冰球场上的争夺,而在结尾处突然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足球暴力和赛事黑幕。体育比赛中的球员与空中的云朵同时运动,人的倒影也在变化,似乎想要成为真正的主角,表现了在苍穹的注视下,人类的欲望斗争可能滑向荒诞与暴力。在《弗兰克·N.斯坦的狂喜》中,空旷场景与静止人群的布置,表现出社会束缚与异化。通过放大日常中的微妙细节,史威茨格贝尔揭示冲突,表现善恶,呼吁和解。
《绘画的主题》(1989)则是一场穿越绘画杰作的精彩旅程。通过画中人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流派对“云”的描绘。史威兹格贝尔巧妙地以画中人视角,带领我们自由穿梭于多幅名画之中。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中坐在河边遐想的男子站起身来,我们跟随他一同仰望梵高的《麦田上的鸦群》,画中人的主观视角与观众视角合而为一。随着音乐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佣》变成静坐的少女,水波倒映着的流动的云,被两只轻快游动的鸭子搅碎了形象……作品通过这种艺术风格间的跳跃,使观众得以感知画作背后的情感。这是动画作者解读画家的独特视角,也是史威兹格贝尔的初衷:毫无保留地与我们分享他的艺术体验。
回溯史威茨格贝尔第一部独立执导的动画作品《圆点舞曲》(1974),更能在其中看到艺术家的初心与愿景。这是一部向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伊卡鲁斯致敬的作品。伊卡鲁斯憧憬能够自由地飞翔在天空,他用蜡粘好羽毛,做成庞大的翅膀。然而,因为离太阳太近,太阳的热量融化了蜡,伊卡鲁斯坠亡于海中。在这部影片中,史威茨格贝尔没有呈现悲剧性的结局,白色翅膀在色彩波动的画面中展开,伊卡鲁斯实现了飞翔的梦想。尽管作品创作于50年前,却带来一种“未来已来”的视觉感。伴随音符跳跃的画面充满了数字像素的活力。这里的天空、翅膀、白云均以像素点阵的方式灵动变化——在数字动画尚未成为主流的时代,这部纯手绘动画令人耳目一新。影片以独特的动画倒计时开场,这一特点被史威茨格贝尔保留在其后的所有短片中——仿佛为了不知疲倦地标记艺术创作的时间。
乔治·史威茨格贝尔见证了中瑞文化艺术的交流历程。他于1983年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2016年以一周工作坊的形式首次在北京电影学院授课。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瑞士动画的独特魅力,更表达出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思索。这些理念也与中国的自然观与人文思想产生了深刻共鸣,打动了无数观众。
在75年中瑞友好的历史长河中,瑞士动画如同一片轻盈的云,跨越国界与语言的障碍,将瑞士的人文景观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