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临川篾编
讲述人: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川篾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徐建元
【中国好手艺119】
早先临川的竹编艺人制作竹席、篾篮、箩筐等家什,手上功夫都硬得很。到了清后期,大家开始编中堂画、楹联和横幅等文雅物件,手艺就更精了……
备料精细得像绣花!挑本地竹子,掐头去尾只要中间那段最韧的;破成两三指宽的竹条后,先刮竹节、剥内膜、再片出硬币厚的篾片;大火煮透晒干后,往刨刀上一架,左手压篾飞快抽拉,竹花簌簌飘雪似的,直到篾片比绸子还光滑;最后通过拉丝板,篾丝要细得能穿针。
临川的编法绝活儿叫“取雨点”。在编织架上绷直经篾,每根间距要掐在0.5到1毫米之间,每隔4、6或8根经篾,再穿插上染色纬篾,形成疏密有致的“雨点”色块,明暗层次全靠这个窍门。譬如,那指甲盖大小的人物头像,我用0.6毫米间距编织,那眼神儿活灵活现呦!
我跟竹编打了40多年的交道,乡亲们都喊我“竹痴”。为了编《清明上河图》,我整整花了两年半辰光,用了150多根竹子,最后编出20多米长的竹编画,密密麻麻有800多个人物。这幅作品去年被收进了国家版本馆。
(光明日报记者胡晓军、李玉兰、王洋 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