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阿盟峰会重回“和平之城”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阿盟峰会重回“和平之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19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第34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阿盟峰会)17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这是伊拉克在2017年宣布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取得胜利后首次举办阿盟峰会。

  “你已抵达和平之心。”巴格达国际机场出站大厅墙面上这句用英阿双语标注的醒目字句,常令旅客驻足。对于习惯将“伊拉克”与“战乱”“冲突”画等号的人们来说,这或许有些意外。然而,回溯历史长河,在阿拔斯王朝鼎盛时期,巴格达不仅是繁华的学术与商业中心,更被誉为“和平之城”。近代以来,从殖民统治到内部纷争,尤其是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及其带来的长期动荡,让这座城市饱受创伤,和平的祈愿总是被枪炮声无情撕裂。

  时隔13年,阿盟峰会重返历史上的“和平之城”,这本身就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机场迎宾路上,“文明之都欢迎阿拉伯兄弟”的标语矗立,阿盟及成员国的旗帜飘扬。“绿区”内部分防爆墙与铁丝网的移除,媒体中心首次启用的指纹识别快速通道,无不传递出伊拉克渴望以开放自信姿态重回国际舞台的信号。参与峰会保障工作的伊拉克内政部官员阿里·巴拉萨姆自豪地说:“伊拉克将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文明古国的历史底蕴和稳步发展的社会现状。”

  这种变迁,在亲历者的记忆中尤为深刻。伊拉克记者穆斯塔法·贾德尔曾参与2012年巴格达阿盟峰会的报道。他回忆道:“那时,会场外的爆炸声甚至盖过了峰会本身。如今,伊拉克的安全局势已显著改善。”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进步。然而,他话锋一转,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但令人痛心的是,十多年过去,流血和冲突仍在加沙、苏丹、叙利亚、利比亚等地持续,阿拉伯世界仍未摆脱动荡的漩涡。”

  贾德尔的感慨在此次阿盟峰会召开之际显得尤为沉重。就在代表们齐聚巴格达共商区域未来之时,加沙地带的炮火仍未平息。以军轰炸加沙地带汗尤尼斯、杰巴利耶、代尔拜拉赫等地,造成大量巴勒斯坦人伤亡。加沙地带卫生部门17日表示,过去24小时内,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造成至少146人死亡、459人受伤。这残酷的现实,与巴格达重拾“和平之城”愿景形成强烈对比,也为本届峰会的核心议题定下沉郁的基调。

  “巴勒斯坦问题仍是阿盟核心议题”,这是峰会开幕式上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的普遍共识。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疾呼,在日益严峻的地区和国际挑战中,巴勒斯坦事业正处于极其危险的阶段。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重申,只有落实“两国方案”才能实现持久和平。东道主伊拉克总理苏达尼呼吁立即停止对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袭击,确保人道救援畅通无阻。这些声音,既是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声援,也是对地区和平的呼唤。

  本届峰会聚焦对话、团结和发展,体现阿拉伯国家共同行动促进稳定与发展的共识和期望。伊拉克,这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深知和平的宝贵与团结的重要。作为东道主,伊拉克提议成立一个阿拉伯高级别部长级委员会以弥合分歧、增进互信、应对共同挑战。“历经战乱的伊拉克比任何国家更清楚和平稳定才是发展的基础,而对话、团结是迈向和平稳定的唯一途径。”伊拉克政治分析人士哈桑·埃米尔说。

  面对地区安全风险持续走高的复杂局势,阿拉伯国家需要真正的团结和切实的行动方能实现地区和平稳定和共同发展。“对于仍在战火中煎熬的阿拉伯兄弟,我们感同身受,但团结立场、凝聚共识、实现止战停火需要各国共同展现胸怀、魄力和决心。”埃米尔说。

  会场外,巴格达市民为峰会带来的改变感到振奋。首都主要街区新增了交通信号灯,部分年久失修的道路得到修缮,无名战士纪念碑等地标建筑夜晚亮起灯光……正常的生活正逐渐回归,战后的伊拉克也努力在地区和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希望和平不只是降临巴格达,也希望阿盟峰会为所有阿拉伯兄弟国家送去来自‘和平之城’的橄榄枝。”底格里斯河畔,巴格达市民易卜拉欣·阿明这样说道。这既是他个人的心声,亦是阿拉伯人民共同的希望。

  (新华社巴格达5月18日电 记者段敏夫)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9日 12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