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学术笔谈】
作者:王军礼(北京大学能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副研究员)
编者按
近期,《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出版发行,这既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思想理论界的一件大事。《文选》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关于经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74篇著作,系统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科学理论的创新实践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演进历程,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为推进全面系统学习《文选》,本刊特邀请两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就《文选》内容展开研读,在深学细悟中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精髓。
在《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不断深化,本质上是对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深刻把握。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成为突破经济增长瓶颈的核心动能。面对国际经贸摩擦、地缘政治冲突、全球产业链重构,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挑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系统思维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破解传统增长模式困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注重技术、模式与制度的协同突破和系统建构
坚持系统思维,是强调通过整体性、动态性与协同性的举措破解要素配置的复杂性困境。唯有将经济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化要素关联性建构与结构优化,才能突破传统增长模式下边际效益递减的瓶颈。坚持系统思维,需要从孤立视角转向全局视野、从静态均衡转向动态平衡、从局部优化转向系统协同,其核心在于通过要素间的互补效应、知识流动的立体网络、制度供给的灵活适配,形成“1+1>2”的结构性增益。尤其是,在系统思维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是单一要素效率的线性叠加,而是技术、模式、制度等要素在复杂系统中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需要通过技术、模式、制度三者的协同合力,加快培育科技创新生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破解要素流动的多重约束,进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跨越式提升。
首先,立体化培育科技创新生态,需要实现主体关系、知识流动与价值分配的突破。在主体关系层面,推动“政产学研用”有机融合,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等组织形式,形成需求牵引研发、研发支持应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在知识流动层面,构建开源社区、专利池等共享平台,有效弥补科技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断层,助力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与标准化。在价值分配层面,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技术入股分红等多元化的收益模式,激发科研人员、企业与社会资本持续投入的内在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助力尤为关键:工业互联网可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研发资源与需求信息,形成分布式的创新网络;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重构技术突破路径,使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周期实现数量级缩短,最终形成“技术突破—产业升级—效率提升”的良性循环。
其次,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微观、中观与宏观层面的协同支持。在微观企业层面,需要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借助数字技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生产流程全局全过程可视化,让管理者能够精准洞察生产各环节动态,进而实施实时优化策略。企业通过引入智能制造系统,利用自动化与智能化手段,不断提升生产的精度与效率,能够有效提高良品率,缩短交付周期,增强市场响应能力。在中观产业链层面,需要以领军企业为枢纽构建新型合作模式。领军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向产业链上下游输出先进技术标准,推动全产业链技术升级与标准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产能共享机制,实现资源高效配置,避免产能闲置与浪费,还能够通过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增强企业间信任与协作,提升产业链整体抗风险能力,保障产业链稳定运行。在宏观产业体系层面,需要推动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产业升级的系统性推进,需要各个层面的模式创新:技术突破为新模式提供实施基础与工具支撑,而新模式的推行对现有制度环境提出挑战,倒逼制度变革以适应发展需求,制度优化又为技术迭代创造良好政策条件,激发创新活力。这种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能够为经济系统的结构升级注入持久动能。
最后,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破解要素流动的多重约束。在空间维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消除区域间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推动资源向高附加值领域配置。在时间维度,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构建需求预测模型,实现要素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长期精准对接,减少资源沉淀与错配损耗。在形态维度,加速数据要素从资源化向资产化转型,通过确权登记、价值评估、收益分配等制度创新,构建覆盖数据从产生到应用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改革的深层逻辑在于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职责范围: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收缩行政干预范围,依托法治化手段保障公平竞争环境,形成“市场主导资源配置—政府完善制度供给”的新型治理方式,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奠定制度基石。
强化风险防控、推进能力建设与深化生态协同
构建韧性风险防控体系,能够保障效率提升与系统稳定的平衡。在微观层面,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健康度评估模型,实时监测要素错配、技术滞后、管理僵化等风险信号,可以通过预警机制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在中观层面,可以针对重点产业链部署产能备份、技术替代与供应链冗余方案。例如,在半导体领域采用不同技术路线同时推进的双轨制产能布局,防范“卡脖子”风险。在宏观层面,完善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箱,保持经济系统的稳定发展。韧性化风险防控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预留备用方案增强系统容错能力,借助压力测试预判极端情景冲击,在要素高效流动与风险可控之间实现动态平衡,确保经济系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稳健运行。
推动市场主体竞争能力的系统性升级,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模式转换。对企业而言,一是培育动态感知能力,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捕捉市场需求波动与技术演进趋势,建立敏捷响应与快速迭代机制;二是培育架构重组能力,通过模块化组织设计,将固定产能分解为可灵活组合的功能单元,提升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适应性;三是培育生态整合能力,通过主导或参与跨行业创新联盟,在技术标准协同、供应链协同中获取生态位优势,形成“单点突破—系统增值”的协同效应。对政府而言,需要从要素分配者转向规则制定者,重点完善数据确权、碳交易等新型制度供给;从过程管控者转向环境营造者,通过负面清单与事中事后监管不断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从单点突破者转向系统协调者,通过“链长制”统筹区域产业链资源配置,破解部门分割导致的政策摩擦,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聚焦区域、行业联动,构建多层次的协同生态。在区域协同层面,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创新要素共享,通过共建跨区域技术转移中心、人才流动平台,促进知识溢出与资源高效配置。在行业协同层面,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创新,发展“产品+服务+数据”的价值增值模式,推动研发设计、供应链金融等服务业向专业领域延伸。在国际协同层面,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通过联合研发、技术标准互认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同时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备份体系,增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的抗风险能力。构建协同生态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知识共享降低创新成本,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通过制度兼容促进要素流动,进而推动经济系统实现“自适应—自优化—自升级”的有机演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0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