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品读“学问”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品读“学问”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20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杏坛覃思】

  作者:周之良(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

  “学问”这个词独具中国特色。朱光潜在《谈学问》中说:“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比西文中相当的译词如learning,study,science诸字都好得多。”

  “学”和“问”本来是两件事,《周易》中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意指“学”以积累知识,“问”以辨别疑难(辩:通“辨”)。既然两者紧密联系,后人索性把它俩合成为一个词,可能意在强调两者相互促进,相伴而行。这为中国的学习理论奠定了厚重的基石。

  “学问”与孔子提出的学思结合的观点是一致的。学思结合的中介就是“问”,学有疑问就要反复思考;释疑解难就要深入学习。孔子勤学善思,也曾一再强调“每事问”“不耻下问”。《论语》就是师生相互提问的记录。

  把学与问贯通起来并不容易。不知始于何时,死记硬背、有学无问的倾向蔓延开来,成为学习者一大病患。所以有识之士一再对此提出警告。

  汉代学者刘向说:“不好问询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意思是,不愿向人询问请教,就是砍断智慧之根本,堵塞智慧之源头,怎能立身处世呢?

  宋代大儒朱熹认为:“学者先要会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他把学业进步概括为“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讲:“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明代学者陈献章在文中引用了这段名言,并且强调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何谓“学”?《说文解字》的解释:“学,觉悟也。”如何才能觉悟呢?按陈献章的说法,觉醒感悟之契机就在于提问质疑。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观点与此相近:“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说得更为简约:“疑乃悟之父。”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这是清代文人郑板桥讲的,话语有些沉重。自古以来学成思维僵化的“钝汉”者大概不少。怎么办?郑板桥主张“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以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这大概就是学有所悟了。

  清代学者刘开著有《问说》一文,是专门研究“问”的。开篇头一句话就是:“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作者强调:“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说明勤问乃是好学会学之关键。成语“学无止境”首见于《问说》。原文是:“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启示我们,学和问都是无有尽头的;无论学识多么渊博,问题却是无法穷尽的。而且已知愈多,就能发现未知愈多。所以,学习者要高瞻远瞩,谦虚戒傲,勇于探究,“以问为美德”。

  “问”是诚实谦逊的学习态度,还是积极创新的起点。

  中华民族具有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进取精神。学界素有“温故知新”“学积有生”的传统,强调“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认为学出新收获、悟出新道理乃是学者的使命。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写过一首诗《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作者揭示了提问质疑同发明创造的密切关系,希望有志于创新者练就敢问、善问、问得巧的真功夫。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学习、工作、科研都要强化问题意识。提问质疑并非否定一切。理解性质的疑,意在了解是什么、为什么;评判性质的疑,意在辨别是非真伪;发展性质的疑,意在探索如何改进更新。学习者的思维依次递进,必能渐入佳境。

  深刻理解“学问”之含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改有千头万绪,重中之重是把基本观念搞清楚、把握好。

  首先,教师要善于设问,以疑启思,以问促学,并且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教学不是“告诉”,而应当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现在有多少学生爱提问呢?前几年有所中学调查发现,他们的初中生积极答问的约占45%,主动提问的约占15%。进入高中,能够积极答问的比例同以前大致相同,但能够主动提问的降至9%。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不会问、不敢问、没机会问等等。但究其根源,“无疑之学”可能源于“无疑之教”,源于注入式教学法。

  “满堂灌”教学法由来已久。古代的《学记》中就曾批评“今之教者,呻其占毕”(诵读竹简),而不顾学生感受;后来有了书本,又演变为照本宣科;如今则有宣读课件。学生上课既要看、又要听、还要写,忙得不可开交,学习效果却不理想,甚至会养成依赖与被动心理。

  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曾在多所高校任教,教法别具一格。他说,过去讲课有个老习惯,教师提问要学生回答,我在任教的时候,更多的是倒过来,让学生提问题由教师来回答,或这个同学提问让那个同学回答。学生提的问题教师答不出来,就给这位同学以满分;你提不出问题,就请你回答后面同学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课堂上不能解答,就成了学生的课外作业,有的还成为我的研究课题。

  原来一个“问”字也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或可以说,茅以升的教法是对古人倡导的“既问于师,又辩诸友”的发展。

  其次,要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走出“静听”状态,进入探究“实战”中,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学会实验论证,学会精确表达和辩论。这是动脑、动手、动口、动情的深度学习。思维在探究中激活,学术在交流中发展。即使一时没能解决问题,但发现未知也是进步。“学然后知不足”,更能激发学习积极性。

  这是有历史传统的。王充在《论衡》中说过:“汉立博士之官,师弟子相呵难,欲极道之深,形是非之理也。不出横难,不得从说;不发苦诘,不闻甘对。”大意是说,汉代设立博士这种官职,老师与弟子互相责难,以求穷尽道之深义,辨明理之是非。不进行责难,就得不到正确的观点;不进行追问,就听不到美妙的回答。

  学校要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开展辩论会等学术活动,搭建平台激励学习者思考、切磋、争论。无论辩者胜负如何,体验了就会有收获、有乐趣。朱光潜在《谈学问》中说:“疑问无穷,发见无穷,兴趣也就无穷。学问之难在此,学问之乐也就在此。”

  教改要与“学改”并进,要落实到改进学习方式上来。探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有助于培育勤于思考、勇于攻关、善于合作、积极有为的性格。这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品质。

  最后,还要讨论一个问题:何谓有“学问”的人?大概不只是见多识广,知识渊博,更应是好学好问、会学会问,勇于探索创新,又能谦恭自守之人。世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勤学善问的优秀学习者。

  勤学善问既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智慧,更是最具创意的学习文化。培育有道德、有智慧的学习者,也是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工作。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0日 15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