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视点】
作者:曾庆香(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方向;同时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等系列举措,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框架指引。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各地也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绘就多彩的文化发展新画卷。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特征。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亟须从“供给主导”转为“需求驱动”,实现文化资源精准供给。
首先,转变传统供给理念,由“政府端菜、群众吃饭”转为“群众点单、政府配菜”的需求驱动模式。建立常态化文化需求调研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式,精准把握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北京市朝阳区开展的“文化需求地图”调查,对社区人群文化需求进行精细化分析,为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其次,优化文化供给结构,根据不同人群需求特点,策划设计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上海的“市民艺术夜校”采用“需求导向+专业打造”模式,精心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基础群体的艺术课程,赢得市民广泛好评。此外,用科技为精准供给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破解公共文化服务难点问题,提升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杭州市通过“城市大脑·文化惠民”场景,运用大数据分析市民文化需求,动态调整公共文化场馆开放时间,推出“一键预约”系统,预约使用率达到90%以上,大幅提升服务便捷性。
当前,文化资源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间仍存在分布不均衡问题,因此,亟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打通下沉“最后一公里”。
健全文化资源配送体系,构建从国家、省、市、县到乡镇、村(社区)的多级联动机制,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文化资源传导网络。如内蒙古升级“乌兰牧骑+”流动服务,联结了全国甚至全世界钟情乌兰牧骑的爱好者,年均服务超万场次。
创新文化资源下沉方式,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资源共享机制。河南省“豫剧院团联盟”整合18家市级豫剧院团成立联盟,共享剧本创作、舞美设计和演出渠道,年均联合巡演超500场,使优质戏曲资源走进基层。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让优质文化资源通过网络走进千家万户。青海省文旅厅改装20辆流动文化车,配备图书、VR设备和艺术课程,定期深入海拔4000米以上牧区,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文化资源短缺问题。
相较于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往往更了解市场需求、更具创新活力,因此,亟须建立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通过项目招投标、定向委托等方式,将部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上海市支持社会组织承办“社会大美育课堂”,云南省打造“文化云”数字化平台,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生态。鼓励文化志愿服务,发挥专业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积极作用。福建厦门市提供免租金场地和创业导师,支持青年团队开发闽南语脱口秀、南洋风情剧本杀等新业态,孵化项目年营收超5000万元。创新文化金融服务,为社会力量参与提供资金支持。海南探索设立全国首家“文化银行”,江苏省财政设立10亿元文化专项基金,这些金融创新有效缓解了社会力量参与的资金压力。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积极性,形成多元供给格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吸收现代文明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正处于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各地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实际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