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时代浪潮中,一批批文化企业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各自领域书写着一张张优秀答卷。
历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推选中,各文化领域优秀企业不断脱颖而出,他们始终坚守初心、担当作为,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突破性成果,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和“风向标”,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近日,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将联合发布新一批“全国文化企业30强”,展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态势和新成果。
深耕主业 发展壮大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9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实现利润总额27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1%。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势头正盛,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文化产业繁荣的背后,是众多文化企业多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在出版、影视、演艺、文旅等领域,历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均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在社会效益、市场规模等方面表现亮眼,展现了强劲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文化企业已经连续16年进入“30强”名单,彰显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方阵”的稳定实力。
除了经济效益突出,这些骨干文化企业也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示范和表率。多年来,它们践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文化内容创作中承担起弘扬社会正能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使命,同时也在乡村振兴、便利服务、社会公益等领域贡献力量。
创新求变 转型升级
改革创新,是文化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呼唤文化企业积极创新求变,不断转型升级。
出版读物数字化,AI技术创新内容生产,智慧文旅带来沉浸式体验……越来越多文化企业深入探索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之路,文化新业态、新模式纷纷崭露头角,更多新兴文化企业走到大众面前。
数据显示,2024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8%。文化新业态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5.7%,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互联网搜索服务、其他文化艺术业等6个行业小类营业收入比上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历届“30强”文化企业中,诸多主营传统业务的企业积极布局,探索转型升级路径,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全新模式,实现了影视、文旅、文创等多领域融合发展。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也在持续深入——推进资源优化调整,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
拥抱时代浪潮,积极突破创新,文化企业以“破冰”精神推动改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消费市场升级。
打造精品 讲好故事
“内容为王”始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义。多年来,广大文化企业始终坚持匠心创作,精心打造丰富多样的文化精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
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不断优化,为文化企业创造了良好市场环境。如今,越来越多有口碑、有影响力的优质文化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主题公园、国潮文创、旅游演艺等文化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票房神话;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爆火……这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赢得了市场和口碑,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坚定信心、苦练内功,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新时代中华文化生机勃发,气象万千,中华文化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外国游客来到中国体验一场文化之旅,中国影视剧、网络文学在海外广受欢迎,各领域优秀文化作品为文明交流互鉴搭建桥梁。
面向未来,机遇无限,文化企业也将勇担使命再出发,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书写崭新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