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张新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洛阳是中国著名大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1500多年建都史,历史上被称为中华“神都”。洛阳见证了夏商周汉唐宋等历史王朝的辉煌,是中国历史高光时刻的重要见证,也是当代文化遗产最富集的地区。在这里可以感知历史回响与文旅新章。
文化交流体现开放包容
汉唐时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璀璨时期,同时也是中华文化拥抱天下,走向世界,中外文化交流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时期。
西汉建立之后,尤其是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打开了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广阔空间。东汉建立之后,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更加稳固。永平七年(公元64年),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自西域驮佛经、佛像来到当时的东汉都城洛阳,汉明帝安排他们在鸿胪寺翻译佛经,后在雍门外别建场所,敕建僧院,因白马驮经及初居“寺”院,而以白马寺名之。白马寺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办的佛教寺院。
白马寺所具有的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的地位,不但得到中国佛教界的公认,也得到了海外的认可。泰国、缅甸、印度等佛教界,加强与白马寺的交流,白马寺因此而成为全球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
北朝唐代,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大型佛教石窟群的开凿。龙门石窟,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重点开凿朝代自北魏,历经唐代而至北宋,集中营造时间长达400余年。现存造像近11万尊,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龙门石窟多是皇家造像,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为开凿的第一次高峰,以古阳洞、宾阳中洞,以及“龙门二十品”最具代表性;唐代太宗、高宗、武则天等时期,为开凿的第二次高峰,最具代表性的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奉先寺,而高达17米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最高艺术代表,也是大唐盛世中华文化走向巅峰时刻的伟大作品。龙门石窟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宗教、美术、文化资料,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不仅与白马寺同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于2000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以洛阳龙门、大同云岗、天水麦积山和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四大石窟,不仅是佛教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艺术宝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拥抱天下的具体实证。龙门石窟中不仅有古希腊爱奥尼亚柱头纹样,还有连珠纹、葡萄纹、忍冬卷草纹等古西域传统艺术纹样,反映了多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华文明正是在不断开放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发展成为走在世界前列的最有代表性的文明。
文保文旅反映传承发展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在东西50公里的洛阳盆地内分布着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夏都遗址、汉魏洛阳故城、西周洛邑与东周王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都城遗址群,也是黄河古都东西轴线的轴心。洛阳盆地边缘的邙山岭分布有数以十万计的周汉魏晋唐宋陵墓群,是中国皇天后土风水宝地的集中代表。洛阳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起点和枢纽。历史上名人荟萃,从伏羲“画八卦”,首创“河图洛书”,到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再到“洛阳纸贵”,洛阳很长时间引领了天下风尚,时代潮流,唐代洛阳城甚至成为日本京都(平安京)的模板。洛阳不仅因居“天地之中”长期为中央中枢所在地,也是引领文化的中心。
洛阳文化遗产级别高,影响大,分布密集,保护责任重大。多年以来在人员配制、机构设置、工作力度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期设有洛阳工作站,多支国家级考古队常年在洛阳进行考古发掘,年度十大考古的累计数量在同级城市中名列前茅。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也由被动保护、抢救式保护,转为预防性保护。围绕龙门石窟的全面详细调查,不仅包含了普通的考古测绘、病害调查,还同步进行数字化扫描。利用科技手段,使用新材料新工艺,使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精准有效。当前,河南全省正在积极推动中小石窟的矢量化定位与数字化信息采集。积极实施全省700项文物建筑保护工程,使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落在实处。
在这里,依托大遗址保护、考古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融合发展不断进行新的探索。遗址发掘现场体验与古代宫室殿堂复原结合:以天堂、明堂、应天门等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建筑群,展示“神都”气势;遗迹展示与博物馆建设相结合: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国家级考古博物馆群落,通过重大考古发现展示“最早中国”高度辉煌的王都气象;文物与复原文化街区相结合:以洛邑古城为代表的洛阳古都,通过汉服体验让游客穿越时空。与此同时,利用大型活动为引爆点,日游加夜游,静态加动态,展示加数字体验,从而走出一条以文物为中心的文旅融合的新路。
近年来,河南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传承为着力点,形成了以传统节日游为特色,广电文旅相融合的文化发展新模式,坚持创意驱动、科技赋能、项目支撑、跨界融合,为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闯出了新路。洛阳围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理念,成为全省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一面大旗。《风起洛阳》“一部剧带火了一座城”,《寻迹洛神赋》探索“一步一景”的震撼体验,尤其是“汉服+演艺”“汉服+剧本杀”“汉服+研学”,以及“汉服+造型+拍摄+写真”的全链条产业,不仅形成了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也推动文旅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8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