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观察与思考】
作者:朱鹏华(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动能转换,一头系着民生福祉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城市更新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列为推动投资与消费提质增效的重点任务。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新的阶段,城市更新也迈入精细化、集约化、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轨道。高质量城市更新不仅是破解“城市病”、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抓手,更是扩内需、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支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肩负着重要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坚持人民城市理念,统筹好存量与增量、效率与公平、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才能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
高质量城市更新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高质量城市更新是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以存量空间优化改造为核心,通过功能提升、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和多元共治,推动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升级和消费扩容协同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的背景下,高质量城市更新通过激活存量空间、重塑消费场景、变革发展方式,成为释放内需潜力的重要引擎。
对冲投资下行压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2023年末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约6.37万平方公里,其中2000年及以前的老城区占相当一部分比例,这些区域既是城市工作的难点,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与传统“大拆大建”相比,高质量城市更新聚焦存量挖潜,具有投资周期短、乘数效应高、就业带动力强的显著优势。2024年全国共实施的6万余个城市更新项目,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有效带动建材、家居、智能设备等上下游产业的增长。
破解消费升级梗阻,创造高品质供给场景。我国居民消费正在从生存型向品质型、体验型转变,但城市商业设施同质化、公共空间品质不足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消费潜能的释放。高质量城市更新通过创造高品质供给场景,正在重塑消费版图。比如福州三坊七巷“修旧如旧+业态活化”,引入非遗工坊、沉浸式展览,实现文旅融合,年客流量超千万人次;济南市舜泰广场“土地分层出让+复合建设”,将运动、商业、停车等功能立体融合;苏州市十全街“微改造+业态焕新”,人流量增加,夜间活力延长,带来店铺客流量和营业额双增长。这些案例表明,空间品质提升正在转化为消费能级的跃迁,为内需释放创造新的载体。
变革城市发展方式,激活内需增长新引擎。高质量城市更新摒弃“大拆大建”粗放模式,转向“留改拆”有机更新,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动态平衡。广州市永庆坊采用“绣花功夫”改造历史街区,通过混合用地开发,实现历史建筑保护与社区功能升级双赢;深圳市南头古城创新“政府统筹+市场运营”机制,满足了多元人群的复合需求;上海市“一江一河”滨水空间更新中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转变。这些探索彰显了城市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从投入型更新转向增值型更新,从功能单一转向复合供给,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协同。这种系统性变革,在存量空间中培育出投资与消费的新接点,为构建内需驱动型经济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高质量城市更新推动经济循环的内在逻辑
高质量城市更新既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钥匙”,更是推动经济循环的“引擎”。它以存量空间的“微更新”撬动投资消费的“大循环”,以发展方式的“深变革”培育内需增长的“新动能”,通过空间再生产形成“投资提质—消费升级—价值反哺”的闭环,推动城市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
激活存量资源的价值潜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工作“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高质量城市更新通过产权重构、功能置换、数智赋能等机制激活存量资源,使土地、数据等要素从低效占用转向高效配置,提高投资效益。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单一要素的利用效率,更通过要素联动与场景创新,形成重构存量资源价值链的乘数效应,释放出远超初始投入的复合价值。
构建高品质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开发中出现的产城人脱节问题,本质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失衡。高质量城市更新通过系统性重构三大空间,打破传统空间的物理分割与功能壁垒,形成高品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多元化、沉浸式、便捷性消费的需求,在实现居民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更通过空间增值与业态创新为城市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极。
系统施策释放高质量更新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推动高质量城市更新,需以系统思维统筹制度创新、模式变革与治理升级,充分释放投资红利、消费红利。
强化政策引领,推进制度创新。政策体系是高质量城市更新的“导航仪”。强化政策引领,一是优化规划审批,实施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将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二是创新用地政策,完善容积率转移、土地分层出让等机制;三是拓宽资金渠道,构建“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多元融资模式;四是健全标准体系,将绿色建筑比例、社区服务覆盖率、历史建筑保护率等纳入强制指标,确保更新质量。
推动模式创新,激发多元活力。更新模式是高质量城市更新的“发动机”。在项目推进上,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模式,鼓励企业从开发向运营转型,培育“短期投入、长期增值”的良性生态。在融资模式上,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绿色金融等组合工具,为高质量城市更新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在业态融合上,重点培育文化与科技、商业与生态、产业与社区等融合场景,建立动态退出机制,保持空间活力。
完善治理体系,突出共建共享。治理效能是高质量城市更新的“稳定器”。应进一步提升各方推动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政府加强规划引导和顶层设计,建立市级统筹、区街落实、社区自治的多级治理架构。企业应将社会责任纳入所承担的城市更新方案,实现商业增值和公共服务双提升。市民可以通过居民议事会、更新观察团等形式,参与规划决策与过程监督,让城市更新成果更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1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