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视点】
作者:刘志军(系河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
中考作为贯通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育人链条的关键枢纽,其改革深度影响着人才培养与选拔的质量。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撬动中考改革的重要支点,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成效。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在中考改革中突破困局,真正在中考招生录取中得到实质有效的使用,并彰显其应有的育人价值?笔者以为,这需要廓清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思路,促使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改革中切实发挥作用。
发展由来
综合素质评价的产生,缘于突破我国考试评价局限的初衷,生发于破解“唯分数”评价困局的特定时点,是根植于转变以考试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和“一考定终身”弊病的制度性回应,更是撬动基础教育从“育分”转向“育人”的支点。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强调考试内容的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200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强调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与招生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高中录取标准除考试成绩以外,可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等资料,综合评价进行录取。这为综合素质评价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政策基础。
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份专门指导中考改革的文件第一次从政策上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概念,并对其是什么以及怎么做进行了详细说明。自此至2014年,各地依据这一指导意见展开探索。但现在看来,这一时期的探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定位模糊,实施过程易于集中突击,评价结果简单对主观判断进行分数或等级转换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之后,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实施的育人手段广泛开展。
从近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来看,综合素质评价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为了获得较高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部分家长和学生将参与公益活动变成为完成任务而“赶场”,一些家长和营利机构虚假包装伪造素材,甚至有家长选择购买服务,委托付费第三方机构整理和上传资料。这都直接影响了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公平性与公信力。
两种类型
综合素质评价存在两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评价。从目的与追求来看,可以分为中小学校日常开展的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一级学校招生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中小学校日常开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中小学校以各类课内外活动开展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记录为主要载体,通过描述和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日常表现以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等,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具有以下特性:一是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二是指向规范化和常态化实施。规范化实施指的是要有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要求,常态化实施指的是一定要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得到一以贯之的实施,而不是期末或某个时间集中突击。三是强调育人,即直接服务于育人目的,服务于日常开展的育人活动。
高一级学校招生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一级学校在招生时,以统一组织或自行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评为主,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在特定时间内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析、测评、甄别,以选拔出优秀生源的评价活动。它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要符合高一级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典型的结果性和甄别性评价;最后,是一种选拔手段,服务于招生选拔。
两种不同性质的综合素质评价存在较大不同,如果不对两者加以区分,会使人们在实践中无所适从,实施过程中稍有偏差便会产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
使用思路
通过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区分,在中考中如何使用综合素质评价便会有较为清晰的方向。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以往简单地将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材料进行等级或分数评价后用于中考招生录取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评价主要是一种用于日常育人的综合素质评价,其目的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五育”并举。而把这一过程信息直接进行结果评判,并用于高中招生,不仅难以分析研判其真实性,也会助长家长和初中学校的造假和功利化追求。
如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改革中发挥其价值呢?这就需要创新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招生录取中的使用思路。笔者建议,高中招生采用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测试,参考综合素质档案进行录取的方式。具体而言,中考报名时,每个学生需要提供事前规定的综合素质档案,对综合素质档案只进行完整性审核,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利用与素养相应的表现性评价、测评工具等方法,对区域内全体学生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作为高中招生的依据。同时,允许有特殊需要的高中以统一的综合素质测评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面试。例如,如果某一高中在招生中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特殊要求,就可以在统一综合素质测评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面试,考查考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具体表现。
综合素质评价能否在中考改革中实质性落地,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深化实施和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和教育强国的建设进程。唯有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演进中明晰其初衷与使命,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落地中创新思路和办法,综合素质评价才能真正在中考改革中实现突破,才能真正成为撬动基础教育转型的关键支点。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1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