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各抒己见】
作者:林国庆(广西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4月13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刊发文章《大思政课何以为“大”》,对于高校高水平思政课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引发笔者共鸣。思政课是增强思政引领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质量思政课是增强思政引领力的重中之重。当前,高校高质量思政课建设需要从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和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下功夫。
办好高校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此,一是要培育“经师”,即培育一支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过硬的专家型思政课教师队伍。二是培育“人师”,即培育立德树人的老师。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要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给学生做示范,做榜样。好的师德师风是“人师”的第一标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有信仰,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始终把国家利益、民族复兴放在首位,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育人使命和社会责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三是完善保障机制。以补齐人才缺口为导向,建立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支高水平、专业性人才队伍,按教育部的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合理安排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通过建立科学的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吸引其他岗位、其他专业优秀教师、社会人士参与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要完善考评机制,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可在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中,单列思政课教师专项,以明确的考评机制,引导思政课教师队伍良性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主渠道。增强思政引领力必须把牢高质量思政课这个重要抓手。为此,一是要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激活思政课教学活力。把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时代新人作为创新的根本方向。二是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就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为此,必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材体系并转化为教学体系。讲深就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所展现出来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讲透就是要抓重点,聚焦价值引领,基于问题导向,讲清热点、难点和学生关注点等,引领学生悟出其中道理,增强现实的关切性。讲活就是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专题进入、课题深入的“三题三入”法,根据问题设置教学专题、形成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借助科技赋能,采用网络教学并辅之以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把理论的网络表达与课堂讲授相结合,让理论在网上网下都得到广泛传播。三是推动“大思政课”协同育人。要把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将课堂搬到乡间田野、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建设“大课堂”、融汇社会各类资源,搭建“大平台”、建好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社会精英共同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大师资”,形成在党领导下的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协调配合的“大格局”,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打造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画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最大同心圆。
提高科研水平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增强思政引领力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更好地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思政课科研水平,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通过研究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仅要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还要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二是要加强实践研究,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既发挥思政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提升思政课社会影响力,又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实现教研相长,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同感。三是要加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研究。教材难免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滞后性,而思政课教学要求把党的创新理论、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融入课堂教学中,因此,思政课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必须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讲授内容与方式,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增强思政引领力。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1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