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杏坛覃思】
作者:倪闽景(上海科技馆馆长)
当我们凝视DeepSeek生成的诗句与Midjourney绘制的星空,教育的命题从未如此清晰:人类必须成为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创造主体。从孔夫子“君子不器”的古典理想,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现代实践,中国教育智慧中深埋着强大的创新基因。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创新而学”不仅关系国家核心竞争力,更是对人类文明存续的庄重承诺。我们期待的教育,是能够培育既能在海滩发现前所未见的贝壳,又有勇气扬帆未知海域的新人类。
“为创新而学”绝非一个高悬的教育口号,其深层动因与三重时代逻辑有着深刻的耦合。
其一,是国家发展范式从“模仿追赶”向“创新驱动”的战略性跃迁。
其二,是全球性知识生产与科技变革的指数级加速,特别是人工智能的革命性突破所带来的系统性重塑。一方面,人工智能将系统性替代基于规则与重复的、将人视为工具的岗位;另一方面,它亦将开辟前所未有的数字疆域与宇宙探索领域,催生巨量的、难以预见的全新职业形态与可能性空间。人类未来的核心意义,日益锚定于对未知的创造性探索——创造新体验、创造新发现、创造新世界。
其三,是个体生命意义在现代性条件下的价值重构。在物质丰裕与技术赋能愈发普及的时代,个体对生活意义的核心追寻,愈发指向其作为创造主体的独特价值实现与能动性表达。“为创新而学”是回应个体在未来世界中获得深度意义与核心尊严的根本需求。
既然创新已成必然,我们的教育就要让孩子们“为创新而学”。
细究创新的发生逻辑,不外三大路径:一是思想涌现:源于大脑神经元通过非常规联结而形成前所未有的神经回路,即新的思想模型。此过程本质上是非确定性、容错性的探索。爱因斯坦就坦言,相对论诞生于“思想实验的漫游时刻”。二是经验偶得:在于实践过程中对反常现象的觉察与意义重构。1928年的青霉素发现、1964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发现、2004年的石墨烯发现等,科技史上78%的重大突破源于偶然发现。历史反复昭示:“伟大不可被计划。”三是技术组合:对既有技术元素或新发现现象的创造性重组与迭代演化。
以上路径,皆与旨在追求标准答案、避免错误、实现认知同质化的“高分”取向存在本质性的差异,而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更指向驾驭未知世界的创造力培育——跨领域系统设计能力、复杂情境决策能力、审美情感创造能力。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并非智力标准化筛选的结果,其共性特质在于:拥有深刻的自主性和内生驱动力、持久的专注力、达成兴趣的坚忍的意志品质。在此基础上,人人都能创新,这意味着创新的可能性潜藏于认知多样性和行动多样性的群体土壤中,“考满分”在创新面前越发没有意义。
“为创新而学”,需要我们构建新范式,需要我们建立全新的教育哲学与原理。
创造力源于认知异质性与思维素养,而非知识的规模累积。创新并非知识总量堆叠的必然结果,而是个体基于可迁移的底层思维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元认知、系统思维、设计思维,在其独特兴趣方向形成高度富集的认知结构后的涌现。其底层哲学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体的相对无知性是绝对的,试图掌控无限知识的“内卷”逻辑不仅徒劳且扼杀创新潜力。教育的重心应转向思维范式的培育和个体认知路径的差异化生长。即使未来“脑机接口”能实现知识的瞬时输入,但拥有再多的“知识芯片”也不代表拥有创造力与践行力——这深刻揭示了“为创新而学”超越工具理性的本体价值。
教育的根本在于拓展可能性疆域,而非资源分配竞赛。基础教育应致力于最大化每个学生生命潜能的生长维度和选择空间。“好大学”作为稀缺资源的象征,不应成为基础教育的单一指挥棒。以考试分数作为单一标准对个体进行格式化塑造,本质是工业时代效率逻辑在教育领域的异化残留。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价值,正是为每个个体提供认知与能力多样性发展的制度性基础。甚至区域间的发展差异本身亦可被转化为培育多样化人才禀赋的教育资源,关键在于以差异化的政策设计,将之纳入培育多样化创新人才的系统性生态之中。
“为创新而学”,需要我们认识到,实践性是创新的孵化器。真正的科学教育及创新学习,其灵魂在于“动手实验”与“解决真实问题”。有限的解题训练对思维结构搭建或有其用,但其最大缺陷在于缺乏“意义感”——它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意义联系,并且抑制“多样性”,过度强调答案的单一性与正确性。创新根植于多样化的行动试错。教育亟须引领学生从“解题”跃升至“解决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定义问题,运用知识与方法进行创造性探索。唯有如此,“发现现象、提出问题、付诸行动”的创新性人格特质方能养成。
“为创新而学”,需要我们认识到,唤醒主体性的内驱力、好奇心与存在意义感的重要性。“为创新而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培育具有深度自信、强大内生驱动力与明确生命意义感的创造主体。好奇心与热忱无法由外部直接灌输,只能由个体在与世界的互动、探索和挑战中发现并锻造。教育的契机在于引导个体认知实现自觉:在人类已知的知识边界之外,横亘着浩瀚的无知之海,正是这无知之海才能激发出探索的责任感和创新的伦理召唤。万物皆可研究,无处不蕴藏科学的种子与创新的起点——每一寸土地、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晴朗星空,皆是实现新体验的平台、创造新发现的机会、开拓新世界的入口。在任一领域的深度沉浸与创造性表达,皆可成为个体安放其存在意义的价值高峰。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8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