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王培刚(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入夏以来,多个城市顶着高温酷暑,部署开展以病媒生物防制为重点的夏秋季爱国卫生运动:从组织开展环境整治和蚊虫滋生地清理,到聚焦人群集中活动场所进行防蚊灭蚊行动,再到督促街道社区加强单位主体责任,各地通过环境整治、健康科普等行动,为群众办好健康实事。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4月,全国爱卫办以“爱卫新篇章 健康‘心’生活”为主题组织了第37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值得关注的是,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重点已从环境治理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既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又引导人们关注重视心理健康,构建身心共促的健康生态。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这场运动正以更精准的服务、更温暖的关怀,谱写着全民健康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爱国卫生运动的时代内涵不断深化,与健康中国战略相呼应,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顶层设计,到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的落地实施,这项跨越七十载的全民健康实践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它不仅凝聚了卫生工作的中国智慧,更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展现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为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指明方向。将“大健康”理念深度融入各方面政策和各项事业,从源头上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同时,把党的组织优势与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还助推了社会治理现代化。凭借群众动员优势,我国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卫生治理新格局,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从“除四害”到“厕所革命”,从“五讲四美”到健康城市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重点虽有所不同,但都与我国各个阶段的国情相适应,与卫生疫病防控工作相结合。当前,健康中国战略稳步推进,各项创新举措接连落地。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在新时期走深走实,是我们需要答好的一道时代课题。
健康是民生之本,须发扬爱国卫生运动动员群众的传统优势,整合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团队及企业力量协同发力。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既要依靠医疗卫生的“小处方”,也要依托社会联动的“大处方”,调动基层队伍,借助社会资源破解供给难题。将群众动员传统与现代治理技术有机融合,构建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卫生健康立体防线。同时,还需点亮健康教育灯塔,牢固树立“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观念,让重视健康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
当前,各地实践生动诠释着协同治理的深刻变革,以“党建引领、政社协同”为轴心,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健康促进体系,织密全民参与的治理网络。在浙江乡村,健康元素正深度嵌入“千万工程”,健康步道串联起美丽乡村;上海社区推行“健康合伙人”计划,居委会、卫生中心与社区共建“健康楼组邻里队”……这些实践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常态化需求响应机制,将健康要素贯穿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等各领域,走出全域联动的治理新路径。
从城市到乡村,差异化策略正在书写爱国卫生运动的多元答卷。针对城乡发展差异,爱国卫生运动须突破传统模式,采用“试点—扩散”机制推广健康城市建设经验,以“一域一策”理念赋能区域健康规划。新时期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并非取代爱国卫生运动,而是创新升级,关键在于实现两大转变:从单一环境整治转向健康治理系统集成升级,从统一标准推行转向区域特色创新。具体实践中,一线城市试点“15分钟健康生活圈”,整合社区医疗、健身设施及生态资源,依托数字平台实现精准服务;西部一些乡村则聚焦“水厕改造+庭院经济”,利用粪污资源化技术打造生态循环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因地制宜创新路径,让爱国卫生运动既接城市地气,又连乡村根脉,真正实现城乡共融、特色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爱国卫生运动正在制度创新与全民参与中走深走实。当前,我国居民预期寿命突破79岁,健康素养水平达31.87%……这些数字不仅印证着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更生动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实践深度。这项承载民生温度的行动,正以最朴实的健康关怀为底色,绘就健康中国的美好画卷。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