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章 文
伴着卢沟桥畔的晨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大门缓缓开启。7月8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胸前勋章闪耀的抗战老兵及抗战将领遗属代表。在这里,他们重温烽火岁月。那些历经风霜的面庞,镌刻着永不褪色的信仰。
不屈意志 铿锵誓言
展厅里,文物泛着岁月的光晕,影像资料里的枪炮声仿佛从历史深处传来,正等待着与亲历者们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转过展廊,东北抗联的复原场景映入眼帘。白桦林的剪影在摇曳,耳边枪声阵阵,松涛呼啸。展柜里一双靰鞡鞋正凝望着来客,鞋帮的裂痕里仿佛还嵌着当年的冰雪。
“就是这鞋,单鞋里塞着干草,走在雪地里咔嚓响。那会儿我还小,脚很冻,可心是滚烫的。”94岁的抗战老战士曹殿林回忆起自己参加东北抗联时的情景,哼起一段旋律,“团结起,夺回我山河……”这是李兆麟将军创作的《露营之歌》,激励人心的歌词,映射出英雄们的不屈意志。
99岁的抗战老战士于凯旋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坐在轮椅上,在家人的陪伴下参观展览。“那时候,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武器简陋、物资匮乏,但我们心里有股劲儿——就是死,也绝不能让鬼子得逞。”望着百团大战等一处处复原场景,已近期颐之年的老人仍满腔热血,“咱们共产党员不怕死,牺牲了都是光荣的!”
报国之心 赤子情长
往事历历、催人泪下。报国之心、赤子情长。
在抗战家书视听空间,10封抗战家书被制作成10部微缩版“纪录片”,白纸黑字成了生动的画面。老照片中的赵一曼“动”了起来。她在就义前给儿子写下一封家书:“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封封抗战家书,诉说着历史风云中那一段段血泪交织的抗战记忆、家国往事。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在信中,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左权将军回顾了与妻女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是他壮烈殉国前3天写给爱妻刘志兰的最后一封家书。
“这是我们家人最喜欢的一封信。透过这封家书,我能感受到姥爷对姥姥和母亲深切的思念,更让我看到了抗战前线将士们有血有肉的那一面。”望着泛黄的信笺,左权的外孙沙峰说,“在面对民族大义时,将士们舍小家为大家,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自强精神以及中华儿女拳拳报国之心,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伴着轰鸣的战斗机音效,光影和多媒体真实还原了当年血战台儿庄的战斗场景。置身其中,抗战诗人臧克家的女儿、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郑苏伊仿佛看见了父亲在抗战中奔赴前线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身影——“抗战!抗战!/将敌人的脚跟,/从我们的国土上斩断。”“诗人们呵!/请放开你们的喉咙,/除了高唱战歌,/你们的诗句将哑然无声!”
1938年4月初,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打响,战事紧张惨烈。臧克家赴台儿庄前线,进行战地采访和报道。这场津浦北线上中国军民歼灭日寇的大会战,经过臧克家自前线归来后七天夜以继日的不懈创作,化为长篇战地通讯《津浦北线血战记》。这是当时第一本最及时、快速、真实反映台儿庄大捷的长篇战地通讯报告集。“当年,在前线的父亲与在后方我的两个哥哥四五年都联系不上。但我知道,没有同父亲这样的先辈们,为了革命前赴后继,又怎会有我们的幸福生活?”郑苏伊动情地说。
山河铭记 先烈荣光
走进展览特别设立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深切缅怀抗战英烈”专区,两侧白墙上用红字铭刻着民政部已经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在互动装置的屏幕上,爱国将领覃异之的女儿、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覃珊在指定位置深深鞠躬,并在电子屏幕上为英烈们献上电子鲜花。
在覃珊印象中,提起抗战,父亲除了胜利的豪情,更多的是对牺牲将士刻骨铭心的记忆。第一次长沙会战时,任195师师长的覃异之指挥草鞋岭歼灭战,他有个部下叫史恩华。执行完掩护任务的史恩华接到撤退命令,却已经没法撤出,只留下“师长,来生再见”的告别。
“这件事在父亲心中一直念念不忘,每每提及,他总是老泪纵横。”覃珊说,“山河不会忘记,我们将永远铭记烈士们的牺牲和奉献。我们不仅要讲好父辈们的抗战故事,更要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88年前,在北平南苑,面对日军猖狂挑衅,抗日名将佟麟阁慨然发出“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军令,仅20天后,他就在战斗中壮烈殉国,用生命履行了守土抗敌的誓言。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站在祖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佟晓冬敬重地在展厅内的佟麟阁照片下方献上一束花。“在国家危难之际,爷爷临危不惧、舍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将永远印刻在我的心里。革命先烈们心怀壮志,用鲜血与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佟晓冬说,“作为烈士后代,我们更应向先辈们学习,传承好伟大的抗战精神。”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当战火纷飞中一个个坚毅的面孔在中国抗战巨型照片墙上逐渐清晰,光影变幻中,照片墙上亮起象征胜利的火炬图案。
“抗战胜利来之不易,能够活着见证胜利,我是幸运的。”于凯旋红了眼眶,“我经常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多想告诉他们:看呐,这盛世中华!”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1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