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草原上歌声嘹亮——内蒙古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草原上歌声嘹亮——内蒙古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4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王潇 光明日报通讯员 马昕瑜

  盛夏时节,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千里草原绿浪如茵。一场场艺术盛宴连续登场,赋予了草原更多魅力、更强活力。

  呼和浩特体育场化身“星海”!6月21日晚,3万支荧光棒划破夜空,与舞台华彩交相辉映。一场视听盛宴在此沸腾——北疆文化活动季在万众欢呼中启幕。马头琴的苍凉悠远缠绕古筝的泠泠清响。舞台之上,传统与现代碰撞交融。嘹亮歌声与激昂唢呐,点燃了全场如潮的热情。

  “两张内场票不到百元,太值了!”观众李颖挥舞着荧光棒,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从盛夏到金秋,家门口的文化盛宴排满了。北疆文化活动季将持续至九月底,主题演出、精品展演、展览展示、群众文化活动、文旅融合、展映展播、汇报演出、盟市联动8类75项精彩活动轮番上演、好戏不断。

  6月29日,第十届乌兰牧骑艺术节开幕,19支乌兰牧骑1000多位演员,走进农村、社区进行惠民演出;7月1日,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草原音乐节开幕,7万人涌入草原,门票就是唱一句草原歌曲;同时,中国原生民歌节、内蒙古村歌嘹亮大赛等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餐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内蒙古全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出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文艺精品,不断擦亮乌兰牧骑这面旗帜,把文化的“种子”种进人们心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草原上歌声嘹亮——内蒙古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村,身穿民族服装的工作人员在演奏民族乐器。新华社发

  乌兰牧骑扎根群众

  7月1日,参加乌兰牧骑艺术节的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走进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哈拉沁村开展惠民演出。“幸福中国一起走……”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欢快节奏传递乡村振兴、人民致富的喜悦之情,大家纷纷自发合唱。

  紧接着,国家级非遗项目二人台《打金钱》熟悉的唱腔响起。台下,72岁的哈拉沁村村民张奶奶看得目不转睛,她的手掌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轻轻拍打膝盖。“好看!真好看!这《打金钱》啊,我从小看到大,看了几十年喽!可还是这么爱看,听着这腔调,看着这身段,就像是回到了年轻时候,挤在戏台子底下看戏的光景……”她忍不住感叹道。

  1957年创建的乌兰牧骑,是内蒙古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一专多能、走村进户,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近年来,内蒙古出台《乌兰牧骑工作条例》,给编制、给待遇,稳定曾经流失的队伍。同时,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再出发系列活动。每支乌兰牧骑派23名创作骨干,深入苏木乡镇、嘎查村体验生活不少于两次,每次连续深入基层不少于15天。

  “牧民们弯腰铺毛时后背的弧度,传递木槌时的眼神,都是我们模仿的原型,她们劳作时的汗水成了我们舞蹈的灵魂。”科右前旗乌兰牧骑舞蹈编导刘飞说。

  科右前旗乌兰牧骑扎根群众创作的《擀毡记忆》,从基层获取灵感源泉。队员们深入牧区,与牧民同吃同住,全程记录传统手工技艺擀毡的弹毛、铺毛等完整流程,细致捕捉人们劳作时的体态、呼吸节奏与默契互动,并将这些群众生活的真实场景作为舞蹈根基。

  “原来舞蹈能和琴声配合得这么妙!那些抖肩、踏足的动作,像在讲草原上的故事,让人看完想去了解更多民族文化。”现场群众张婷笑着说。

  乌兰牧骑按照“不重复、广覆盖”的原则,重点选择农村牧区、偏远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地区开展文艺演出、艺术辅导工作,特别是对群众自发组织的各项活动每支小分队辅导不少于10次,各乌兰牧骑年内开展惠民演出不少于100场,被牧民赞誉为“玛乃乌兰牧骑”(“玛乃”是蒙古语,意为“我们的”)。

  目前,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排练的歌舞剧《永远的乌兰牧骑》,不定期在全国巡演。1965年,乌兰牧骑首次进京汇报演出并首次在全国巡演,名扬四海。为了纪念这一美好时刻,今年内蒙古乌兰牧骑将重走巡演路。创新中的乌兰牧骑不断壮大,成为北疆文化的使者、草原红色文艺的轻骑兵。

草原上歌声嘹亮——内蒙古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在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景区沉浸式剧场,演员表演实景剧《凤鸣九曲》。新华社发

  文艺创作推陈出新

  夏夜,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的儿童公园灯火通明。舞台中央,当漫瀚调悠扬的旋律响起,台下千余观众屏息凝神——他们早已习惯在这夏日夜晚,享受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在每年夏日的“百日消夏”文化艺术季,准格尔旗乌兰牧骑都会为全旗百姓送上精彩的文化盛宴。

  “漫瀚调在准格尔旗家喻户晓,因歌词贴近生活、简单易懂,深受大家喜爱,尤其即兴编词最是有趣。”散场后,观众王大爷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

  漫瀚调联唱《夸夸新时代》把新时代的成就与漫瀚调有机结合,创新打造了沉浸式、体验式形式。近年来,准格尔旗乌兰牧骑创作的《同心记》等漫瀚剧成为内蒙古优秀展演剧目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试点项目。

  “我们将新颖的漫瀚调小戏和平时打坐腔的曲子搬到了舞台上,为大家带来了全新的作品,同时也可以让漫瀚调传承下去。”准格尔旗乌兰牧骑队员黄玉荣说。

  舞台灯光渐亮,马头琴的旋律如清泉漫过草原,先是低回婉转,像风吹过马鬃的轻响,继而愈发昂扬,带着骏马嘶鸣的壮阔。舞者们踏着琴声入场,裙摆随长调舒展如流云,足尖踏响节奏时,又似马蹄叩击大地……日前,科右前旗乌兰牧骑推出的新作品《马鬃琴声》震撼上演。

  演出结束时,掌声经久不息。“我们创作该剧的主旨就是以马头琴的旋律为灵魂,通过蒙古族舞蹈的舒展与力量,将草原的辽阔、牧民的质朴与民族文化的厚重融入肢体语言。舞者的动作呼应琴声中迸发的生命力,既展现了蒙古族对自然的敬畏,也传递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没想到,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科右前旗乌兰牧骑舞蹈编导王代琴说。

  《北疆欢歌》将马头琴曲目《万马奔腾》与二胡曲目《战马奔腾》跨界融合,搭配无人机编队表演,打造“天空与草原的音乐诗画”。情景表演《黄河千鼓·绸舞山河》以千名舞者联动灯光秀,重现黄河流域民俗盛景。“六合同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精品展”,让人们在静静的历史长河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当下的内蒙古文艺创作,把传统根脉与现代表达有机结合,呈现出推陈出新的蓬勃景象。流行音乐与民族元素相辅相成,传统意象与国际表达相互交融,破圈的组合与编排赋予经典更强的生命力。

草原上歌声嘹亮——内蒙古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文化“种子”撒向基层

  6月27日,“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文艺小镇启幕。伴随着嘹亮村歌,兴和县精心打造的“艺绽北疆9+N”活动展、文艺大集等活动也同步举办。

  走进文艺大集,剪纸、陶瓷、皮雕等非遗项目集中展示,胡麻油、莜面、亚麻籽油等土特产纷纷入驻。“‘村歌嘹亮’大舞台引来了这么多外地游客,给当地企业带来了更多效益,让我们的农产品走得更广、更远。”当地一家农企负责人常泽平说。

  为了在农村牧区种下文化“种子”,内蒙古启动实施“文化村长”工程。近日,悠扬动听的民族歌曲唱响草原,磅礴大气的草原之舞跃动枫林,空灵神秘的呼麦表演直击人心,一场“文化大餐”,让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草原上的农牧民大饱眼福。

  “咱村的明星村长带‘新村长’回家了!”台下,村民尽情地挥舞着手中的闪光灯,热情迎接两位新持证上岗的“文化村长”。如今,已有呼斯楞、哈拉木吉、斯琴塔娜、白萨日娜等现场演出人员任“文化村长”。

  再次归乡的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文化村长”呼斯楞说:“‘文化村长’是荣誉更是担当,我们将不断为科右中旗输送‘文化锦囊’,持续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力量。”

  “今天我一定是幸运儿,不仅要到了签名,还获得一次与‘文化村长’合唱歌曲《鸿雁》的机会!”从小就拥有艺术梦的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中心校的学生韩茹梦激动不已。

  而在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文化村长”苏·阿尼斯也将草原孩子的文艺梦融进了自己的梦想,他将用心挑选的50套文房四宝免费赠予巴彦忙哈中心校,用笔墨搭建起文化传承的桥梁,让北疆文化种子在科右中旗校园生根发芽。

  “自2022以来,科右中旗累计派出‘文化村长’98人,覆盖93个嘎查。”科右中旗文联主席达喜表示。

  当前,内蒙古按照“月月有活动”思路,策划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北疆文化在群众中热起来。北疆文化活动季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群众参与、多点互动和盟市联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明星百姓共享舞台。

  无论是活动形式,还是演出地点,北疆文化活动用心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的触角向基层延伸,开放的舞台让更多人展现自我。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4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