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大力弘扬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大力弘扬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6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董磊

  文艺史证明,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事业健康发展。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就不成其为文艺批评。从现实看,批评精神不足是当前文艺评论的一个突出问题,业界早就有“五子”之说:即“圈子批评”“轿子批评”“票子批评”“面子批评”“棍子批评”。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真正彻底的批评精神,彰显其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何为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批评精神就是基于客观理性、实事求是,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精神。

  弘扬批评精神的本质在于“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鲁迅先生说:“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他实质上强调的是文艺批评应当客观理性,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实事求是地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换句话讲,应有立有破、立破并重,既要“褒优”又要“贬劣”,既要“激浊”又要“扬清”,这样才能甄别良莠,明辨是非。

  事实上,任何一部文艺作品,不可能十全十美、全是优点,各方面都满意。这里既有创作者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又有评论者不同的视角,还有观众读者的感受,它最终要靠时间、历史以及公众来检验。如果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只有表扬、没有批评,那极有可能是虚假的、不可信的,最终导致评论没人信、没人看、没人听,于作者、作品、社会都无益处。

  “好处说好”,应精准阐明文艺作品中好的、优秀的、有创造性的闪光点;“坏处说坏”也不是为批判而批判,而是科学合理地指出缺点和不足。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相互贯通、相互成就的过程。就当下来说,面对网络化、市场化的冲击和影响,文艺评论不能受“票子”“面子”的裹挟,不能一味抬轿子,不能对存在问题失语,不能对平庸之作点赞,不能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而应敢于发声亮剑、主动表达真知灼见,自觉抵制“圈子评论”“红包评论”“人情评论”等不良现象。文艺环境越是纷繁复杂、乱花迷眼,越需要文艺批评这把“利器”、这剂“良药”。

  弘扬批评精神的核心在于“讲真话,讲实话”

  文艺批评的价值在于提供某种标准和参照,用以提升创作质量和鉴赏水平,助力社会风清气正。其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就是“真”和“实”,即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能说假话和虚话。尽管这并不能保证所表达的观点一定正确,但它一定是走向真理的逻辑起点——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

  真正的艺术家不怕评论家讲真话、讲实话,他们都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只要说得在理在心、得法得当,都应虚心接受、乐于接受,否则成不了大家。剧作家曹禺比画家黄永玉大14岁,黄永玉1983年用毛笔写就9页长信,对敬重的前辈诤诤直言:“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为势位所误。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而曹禺接到信后如获至宝,把信装裱起来,挂在墙上,时刻提醒警示自己,努力重燃创作的火焰,并回复了一封长信,感谢黄永玉的坦率和真诚。他们敢于批评和勇于接受批评的故事被视作中国当代艺坛一段赤诚相见的佳话。我们应抵制真假不分、虚实混淆的假话虚话和模棱两可、不痛不痒的大话空话,不说可有可无的废话,努力破除“假、大、空”习气,大力营造“讲真话、讲实话”的氛围。

  弘扬批评精神的关键在于“涵养正气朝气锐气”

  文艺批评应有朝气锐气,同时也必须有正气,这是涵养朝气锐气的重要支撑。所谓正气,指正义、平直、公正的精神品质。它决定了评论家以怎样的标准、气节、态度来对待文艺作品和现象,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正确评价标准,即坚守人民立场,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专业的艺术水准,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二是坚守高尚气节,遇到问题条分缕析、缘事析理,而不是得过且过、绕道而行;在利益、诱惑面前岿然不动、保持风骨,而不是丧失底线、踩踏红线。三是秉持负责态度,对作品、作者和观众负责,让赞美有根有据,让批评有理有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顾问邵大箴60多年间笔耕不辍,创作了1000多篇美术批评文章,坦率批评艺术作品的缺点、瑕疵,但是不求全责备,能说到人心里去。他敢说真话,但没有私敌,反而获得各方面的高度赞誉,靠的就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正气。

  所以,评论家应注重修身正己,涵养浩然正气、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扫除暮气、浊气、疲软气,反对俗气、媚气、八股气。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我们尤其不能为博取流量关注而流露邪气、戾气、浮躁喧嚣之气,应勇于向带偏节奏、撕裂共识、伤害批评精神的网络暴力敢怒敢言、敢批敢管,共同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风清气正的批评生态。

  弘扬批评精神的基础在于“真诚,善意,具有建设性”

  真诚与善意,是做人的本分,也是文艺批评的基石。对文艺评论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本着建设性原则,做到有诚意地评判、有根据地分析、有温度地书写,让人在批评中不仅感到客观理性的评价,还能感到善意、真情、温暖、力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批评贵在真诚。有真诚的注入,批评就不会是摧毁美好的飓风,而是催开新芽的春风。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爱心、热心、责任心的生动体现。这种真诚善意一定会表现在话语体系中,表现在字里行间,令批评既有原则性也有艺术性。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教育家、评论家资华筠曾提出“三真”的舞蹈批评观:真实、真诚、真谛——对作品的真实感受、心口如一的真诚表达、对艺术真谛的求索和揭示。从中可以看出,“三真”哪一项都离不开对作品本身的感受和研析。如果远离作品本身,把重点放在细枝末节上,扯得很远,是很难受欢迎的。

  新时代宏大而壮阔的文艺现场,强烈呼唤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不论是肯定性的评价,还是否定性的评判,都应体现一种建设性,着眼于艺术本真,努力提出建设性意见。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发现真问题、提出新对策,真正释放真诚善意的能量,让文艺批评紧扣艺术本体,贴近作品,评到根源,论到点上,不隔靴搔痒、避重就轻,更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6日 13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