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地方剧种是地域文化的优良载体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地方剧种是地域文化的优良载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6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舞台艺术众家议】

  作者:李世涛(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

  观众在欣赏演出时,听乡音、看乡事、悟乡情,从而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回顾中国戏曲史,其繁盛的时代,也是与民间交融互动紧密的时代。

  戏曲诞生于民间,也在民间成长并兴盛。千百年来,戏曲始终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不断从民间沃土中汲取养分,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貌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戏,中国现存的三百多个剧种,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地方戏,只是各自的形成时期、传播范围和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地方文化的差异造就了剧种的风格特征,地方观众的接受程度则影响着剧种的生存状态。

  反过来说,一方戏曲也滋养一方人:剧种不仅是一种戏曲样式,更是承载地方文化历史与风土人情的文化载体。观众在欣赏演出时,听乡音、看乡事、悟乡情,从而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回顾中国戏曲史,其繁盛的时代,正是与民间交融互动紧密的时代,“花雅之争”中地方戏就展现了其更受民间观众喜爱的特点。放眼当代梨园,生命力最旺盛的剧种,必然离不开地方观众的支持与参与,由草根艺人组成的安万剧团火爆“出圈”,凛冽寒风中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共唱秦腔《兴汉图・潼关》的场面,既唱出了观众对戏曲艺术的真挚情感,也反映了人们对当下戏曲创作的殷切期盼。盘点各剧种的看家戏、骨子戏,尤其是那些长演不衰的民间小戏,大多凝聚着地方民风民俗,体现着民间的智慧与情感。

  戏曲的民间属性决定了其叙事与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具体可从立场、想象、情趣三个方面理解其民间性。

  首先是坚守民间立场。所谓立场,对剧作家而言,就是“为何写”与“为谁写”。戏曲源自民间,自然要反映民间生活、表达百姓心声。戏曲史上流传至今的经典名作,无不反映着当时社会的风貌及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为今人了解古人提供了参照。关汉卿在《窦娥冤》《救风尘》中,展现了底层女性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苦难与抗争,体现着剧作家对人性的深刻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新中国成立初期,评剧《刘巧儿》、吕剧《李二嫂改嫁》、沪剧《罗汉钱》等都描绘了新中国女性追求婚恋自由的景象,洋溢着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当代,优秀剧作也无不展现着对人民大众的关注和对时代生活的思索。剧作家陈彦创作的秦腔《西京故事》是优秀的现代戏范例,该剧讲述父亲罗天成携儿女进城追梦的故事,一家人在城市的遭遇及父子间因价值观差异产生的矛盾,真实反映了普通人追梦路上的辛酸与疼痛,颂扬了以罗天成为代表的普通人对自我尊严的捍卫,体现着剧作家的悲悯情怀与对人民的无限温情。

  坚守民间立场的戏剧家,往往怀揣着对“人”的敬意,书写普通人在时代中的生活状态与生命追求,刻画他们最真实的喜怒哀乐,从而也赢得了最广泛的观众共情。

  其次是发挥民间想象。戏剧并非对生活的临摹,而是戏剧家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创造,而创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并非凭空捏造,而是要深谙观众的接受心理。传统戏曲高度重视叙事的传奇性,以满足观众对精彩故事的期待。孔尚任曾言“事不奇则不传”,古代戏曲对“奇”的崇尚,以及对巧合、误会、突转等编剧技巧的运用,正是对普通观众心理的准确把握。“奇”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最能体现戏曲的民间想象力。汤显祖《牡丹亭》的戏核“杜丽娘还魂”,是古典戏曲中最富想象力的创造,也是民间情感最炽热、最具戏剧性的艺术表达。古典戏曲常有类似以奇谲手法为弱小生命伸张正义的设定,这些作品以浪漫主义手法展现民间想象,让剧中角色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中穿梭。

  现当代戏曲虽受话剧影响,更多遵循现实主义原则,但民间想象并未缺失,陈仁鉴创作的莆仙戏《春草闯堂》便是典范。这部喜剧通过塑造底层人物春草,揭开封建掌权者的虚伪面孔,“闹轿”一场中,胡知府急于求证薛玫庭是否为相府姑爷,春草却要为撒下的谎言想万全之策,两人一贵一贱、一急一缓,最终胡知府为早到相府,不得不让春草坐轿、自己跟随其后,令人忍俊不禁。该剧的“喜”,源于民间百姓凭借智慧对封建势力的无情嘲弄,而民间想象正是通过弱小者对封建权力的反叛,满足了普通观众的期待心理,也实现了戏曲作为一门艺术的情感补偿功能。

  最后是尊重民间情趣。人们常说戏曲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但实际创作与演出中,常有“尚雅抑俗”的倾向,导致部分剧目“典雅”有余而“俗趣”不足。尊重民间情趣,既指戏曲的表现内容要有生活感、烟火气,也指其表现形式要契合观众的审美习惯,不能为刻意求新而忽略戏曲最本真的魅力。

  近年来,地方小戏越来越受研究者重视,正是因为这些流传民间的小戏最能代表地方观众的审美情趣。例如山东淄博的五音戏《王小赶脚》,作为一出“二小戏”,讲述农村媳妇二姑娘雇驴回娘家的故事。该剧情节简练、布景简单,虽无深刻主题,却自然朴实、妙趣横生,尤其是对济南郊区风土人情绘声绘色的描绘,让人如临其境,领略到基层人民特有的乐趣与情趣。一些濒危剧种虽演出场次少、传播范围有限,却在地方观众的娱乐生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如山东临邑的“一勾勾”剧种,从前在农闲时的田间地头演出,如今活跃于节庆、庙会,其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尊重并展现了民间情趣,以质朴无华的风格赢得了观众喜爱。因此,抢救和保护濒危剧种是时代命题,而尊重普通观众的审美、重视戏曲叙事与表演的趣味性、避免故作高深的晦涩表达,则是更长久的课题。

  从古老村落的戏台到繁华都市的剧院,戏曲艺术始终深深扎根民间,从民间获取能量又反哺观众。戏曲的源头活水在民间,戏剧家唯有从人民的火热实践中寻找创作灵感,从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坚守民间立场、弘扬民间想象、尊重民间情趣,才能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当代绽放异彩,继续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6日 16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