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民间沃土”与“艺术殿堂”相互成就——一个戏曲表演进修班对戏曲人才培养的启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民间沃土”与“艺术殿堂”相互成就——一个戏曲表演进修班对戏曲人才培养的启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7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李树建就是爱‘折腾’!”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话锋一转,“不过,他确实总能把事情‘折腾成’。”

  ——已过花甲之年的李树建是当代豫剧领军人物。他最近“折腾”的一件事是推动中国戏曲学院、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联合举办表演进修班。学员主要是基层民营剧团演员、新文艺群体成员、热心戏曲公益传播的票友和他的几位“洋弟子”。

  为期一个月的进修班线下课程已告一段落。7月13日,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在京举办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该进修班开创了全国戏剧界名师带徒与院校结合、共同提升和升华的新路子,其经验值得全国借鉴。

  让基层演员有机会享受“国家队”资源

  进修班学员董胜利来自河南登封的一个民营剧团,常年活跃在农村演出一线,一年演出600多场。“演了那么多年戏,经常听老艺人说‘九龙口’,‘九龙口’到底在哪,我一直没弄明白。”董胜利说,“这次进修班上,经过老师们的讲解我才知道,‘九龙口’是演员从上场门出场后的首个亮相位置,或堂桌椅前45度角的位置。”

  董胜利的情况是基层戏曲演员的一个“通病”。很多基层戏曲演员演出虽多,但进修深造的机会极少,平时学戏主要靠看网上的视频,很少能得到名家指点,更没有老师帮助“抠”动作。

  进修班共有33名学员,却会聚了杨凤一、张建国、李宏图等20余位名师名家。通过一个月的系统授课,名家名师手把手传艺,学员们实现了表演技能的全面提升。

  “能来进修,至今依然感觉像做梦一样。”来自河南平顶山基层剧团的戴景超没上过一天戏校,全凭热爱才走上戏曲表演之路,基本功不是很扎实,甚至连台步都不太会走。在进修班上,老师们把一个程式分解成十几个步骤,手把手帮他“抠”动作,“一个月的收获比过去20多年大多了”。

  除了特色声腔训练、表演技法深化等核心课程,进修班还设有戏曲理论、传统文化修养等课程。此外,学员们还先后走进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等国家级艺术殿堂,近距离观察演员们从化装到表演的各种细节。

  “通过这次进修,我们这些常年活动在田间地头的戏曲演员真是长了见识。”董胜利兴奋地说,“表演范式、中华美学,这些新鲜词儿,我们可是第一次听到。虽然这些概念刚听到时让人感觉很陌生,但老师们一讲解,我们确实觉得是那么个理。”

  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蒋愈红认为,这次开办的戏曲表演进修班实现了国家级戏曲教育资源与地方戏曲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弥补了地方剧种长期以来“重技轻文”的人才培养局限,让基层演员有机会走进“国家队”,同时让“国家队”资源直达基层,促进了“民间沃土”与“艺术殿堂”的相互成就,为地方戏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打破剧种门户之见

  北京京剧院原院长刘侗认为,戏曲艺术必须与当代乃至未来的文化建设、社会需求、大众审美相结合,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前景,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走上创新、创造之路。

  可是,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戏曲剧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门户之见,不同剧种之间、剧种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画地为牢,互相贬抑,阻碍了交流,影响了创新。

  此次进修班里,虽然学员主要是豫剧演员,但主办方却广邀各剧种名家授课传艺,目的就是打破剧种门户之见。比如,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是昆曲名家,她为学员们带来《昆曲艺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讲座;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张建国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带来了《京剧程式的运用》的课程。

  来自本剧种之外的知识、经验,让学员们受益良多。青年豫剧演员李鹏飞说,豫剧可以借鉴京剧的韵味处理和发声方法,同时‌京剧的规范化身段、手势能够提升豫剧的舞台表现力。‌来自河南滑县的大平调演员韩中亚进修期间,跟授课老师学了几段昆曲和京剧,他自豪地说:“以后到基层演出,我既唱大平调,又唱昆曲和京剧,老百姓肯定喜欢。”

  重视传承也要重视传播

  戏曲的生命力在基层,厚植民间戏曲沃土,才能让戏曲传承获得不竭动力。如何厚植民间戏曲沃土?李树建认为,要大力推广普及戏曲文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培养大量的戏曲传播人才。

  “此次进修特别增设戏曲传播学、新媒体运营等内容,目的就是提升学员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推广戏曲的能力。”负责此次进修教学安排的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姚志强说。

  不仅如此,此次进修的学员还有一些来自基层的戏曲主播。比如,郝晓亮就是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豫剧主播。

  郝晓亮曾报考中国戏曲学院,因文化课成绩差了几分而落榜。热爱戏曲的他后来成为一名戏曲主播,近些年直播了5000多场,观众超40亿人次。这次到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圆了郝晓亮的“大学梦”。同时,郝晓亮的直播经历和经验,也给其他学员以及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带来启示。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认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此次中国戏曲学院与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联合办班,面向基层院团、民营剧团、新文艺群体和流派传人成建制招生,尚属首次,开创了基层院团与戏曲院校共同提升、学员之间共同进步的新路子,其经验值得其他地方戏曲剧种借鉴。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7日 09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