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崔志坚
时值盛夏,薄雾缭绕着庄严肃穆的何家冲红军烈士陵园,一排排柏树枝繁叶茂,一块块墓碑一眼望不到头。信阳师范大学的大二学生程一航蹲在陵园中第三排的墓碑前,左手轻扶着干净的花岗岩碑面,右手紧执一支小楷毛笔,仔细地用朱漆给烈士墓碑上的五角星描红。“你们快来看,这位黄先贵烈士牺牲时和我同岁!”描到第3座时,他刻意压低的惊呼声哽咽了……
1934年之前,经受了第四、第五次“围剿”斗争的考验,红二十五军3000多名指战员从大别山深处的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出发开始长征。今年,河南省“出彩中原”之“传承大别山红色精神”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实践教学,100名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来到这里,为822座红军烈士墓碑上的五角星描红,致敬先烈。
“这里还有一座‘无名烈士’墓……”,随着一声轻呼,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聚拢过去。墓碑上没有文字,只有一颗五角星。带队老师郑波轻声道:“在何家冲,像这样连姓名都没留下的红军烈士还有很多……”
现场一片肃静,同学们自发列队,向无名烈士墓深深三鞠躬。郑州科技学院的夏华杰同学轻轻奉上攥在手里的一簇野花,拔开笔帽蘸上朱漆,描红了墓碑上的五角星。
“当我们手指触碰那些风雨侵蚀过的名字时,革命先烈就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字符,而成了可感可知的精神坐标。”
1934年冬,何大妈为保护红军伤员余占海,在敌人威逼下,毅然抓住敌人的枪托撞瞎了自己的右眼,救下了这名红军战士。她的侄女何桂英向同学们讲述这段事迹时,忍不住声音微微颤抖,“那天她回家后,右眼还流着血,却安慰家人说‘值得’……”听着听着,同学们流泪了。
“描红是铭记,传承是使命。”信阳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岳宗德介绍说,下一步,还将组织学生根据何大妈的事迹创作话剧、绘本等文艺作品,让这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以更多元的方式传播开来。
随着太阳升高,同学们一个个直起了腰。阳光照耀下,一排排被重新描红的墓碑庄重且肃穆,红色跨越时空融通了年轻生命的脉动。走出烈士陵园,不知谁轻声哼起了《映山红》,哼唱很快变成了全体的合唱。
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统一部署,信阳师范大学已连续3年开展红色主题社会实践。今年,来自全省31所高校的100名学员开展了为期7天的沉浸式学习,特别设计了“五个一”实践成果体系,包括讲红色故事、演红色话剧、拍红色视频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呈现更丰富的融通血脉的实践成果。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7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