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托举“飞鲨” 制胜海天——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托举“飞鲨” 制胜海天——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8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章文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近日,香港迎来了山东舰航母编队的到访。甲板之上,整齐排列着舰载机群,香港市民一边欣赏着“飞鲨”的傲人雄姿,一边合影留念。

  在航母上,“飞鲨”的起降犹如“刀尖起舞”,而负责保障“飞鲨”安全往返的就是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他们深耕保障一线、集智创新攻关,在短时间内保障多种型号、近万架次的舰载机安全起降,不断突破中国航母战斗力指标新纪录。作为航母上的飞行保障人员,他们宛如一双双“隐形的翅膀”,托举“飞鲨”制胜万里海天。

  “做有追求的航母事业逐梦人”

  “那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不久前的一次中队新兵交流会上,首批舰员陈彩桦自豪地回忆说,那是2019年12月17日,山东舰入列的日子,从此中国海军进入了“双航母时代”。新兵们深受触动,也为自己能投身这一伟大事业而倍感骄傲。

  “每年的12月17日,我们都会组织官兵重温入列光荣时刻。”中队领导对记者说,让官兵能深刻认识山东舰肩负的神圣使命,增强官兵首舰首责、担当尽责的意识。这些年,中队坚持不懈学习贯彻好习近平强军思想,广泛开展“学理论、学讲话、铸忠诚”活动,着力培养官兵“做可信赖的刀尖舞者托举者、有追求的航母事业逐梦人”。

  大学生士兵高鑫对上舰非常期待,想着大干一场,但每天重复单调的工作让他颇为失落。“我发现小高的这种变化后,就把他带到了中队的荣誉墙前。”中队领导说,身边典型的故事给高鑫带来很大震动,不久后的应急处置演练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要向先进看齐,不能再拖集体后腿。”高鑫说到做到,很快调整好心态,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突飞猛进,成为了同一批上舰中的佼佼者。

  “我们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官兵的理论素养。”山东舰领导表示,通过组织强军故事会、赴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见学等活动,不断坚定官兵理想信念,激发他们向心凝聚、向战发力和向难攻坚的奋进力量。

  这些年,中队官兵始终做到“人民海军忠于党,舰行万里不迷航”,扎根航母甲板,跟随航母出远海、闯大洋,在重大任务中强本领,在实战演训中练技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严谨、协同、精准、高效”的队训,争当一往无前的新质作战力转型标杆,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获评“四铁”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我们要加速,再加速,不断提升航母战斗力”

  大洋深处,山东舰向着深蓝挺进。突然,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起降保障中队迅速反应。短短几分钟,一系列手势引导舰载机准确完成滑行、止动、加力等多项动作,舰载机紧急升空、直刺苍穹。

  航母的战斗力,来源于舰与机的接力。“战机早一秒起飞,就意味着战斗的胜算多一分。所以我们要加速,再加速,不断提升航母战斗力!”军士周小勇说,为了“加速放飞”,他们放飞小组从上万次训练数据中摸索规律,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他们在近万次放飞中一次次优化保障流程,细化出厚厚一本册子;他们将每个操作动作重复上万次,直到练出肌肉记忆……

  雄鹰翱翔,终将归巢。与周小勇的“放飞”职责不同,二级军士长张忠杰的任务,是确保每一架归航的“飞鲨”都能稳稳着舰。这名经验丰富的老水手,仍记得第一次跟随山东舰在远海接收舰载机时的场景——伫立在阻拦装置控制箱前,张忠杰努力压抑着内心的紧张,指挥战友反复检查阻拦装置。“砰!”一声巨响传来,歼-15舰载战斗机重重“砸”在甲板上。霎时一股强烈的震感猛地传来,阻拦机极速运转,阻拦钢索飞速运动。“着舰成功!”讯息传来,大家振臂相拥。“每一次接收战机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中队官兵说,夜间接收更是险之又险,必须更加全神贯注观察飞机着舰姿态。

  那年,中队首次高强度保障舰载机飞行训练,随着舰载机高频次放飞,起降值班员连续发出多道口令,官兵们在甲板上来回穿梭,虽然工作强度增大,但还是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然而,中队领导对此并不满意:“强度加大就感到吃力,说到底还是保障能力跟不上任务需要。”一场“头脑风暴”旋即展开,一套新型保障模式随即形成。

  如今,舰载机安全放飞保障时间大幅缩短,再次出动准备效率大幅提高。“这体现了舰载机起降保障能力质的飞跃,也是新质战斗力迈向实战的又一坚实步伐。”中队领导说。

  大力推行“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计划

  航母飞行甲板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然而,在中队官兵眼中,这里却是孕育梦想的沃土。

  “向前滑行、保持刹车、加力起飞……”飞行甲板上,起飞助理手势干脆利落,数架战机依次起飞。其实,这名战机放飞人并非“科班出身”。3年前,他本是一名起飞站操作员,舰上大力推行“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计划,他来到起飞助理岗位锻炼,仅用1年多时间便通过了资质认证考核。

  人才是航母事业的“龙骨”,是打赢制胜的根基。“航母是个巨系统,要将每个人都练成最硬的拳头。”山东舰领导说,在起降保障中队,每一个岗位都有完整的培养和考核认证方案。他们打破专业岗位壁垒,让一大批“多面手”走上新岗位历练,不断夯实能力根基——

  军士张彬转岗3年多就拥有了5个岗位的全岗履职能力;军士周小勇用4年时间编写了《某型设备技术指导随机资料》《维修操作随机资料》等6本装备资料;技术骨干齐正坤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提出了百余项舱室和装设备优化改进建议……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中队官兵摇身一变成了“机动队”,一岗多责、一兵多用、一专多能成为普遍共识。

  在大国航母走向深蓝的壮阔航程中,一茬茬中队官兵接续奋斗,从单机到满载、从昼间到夜间、从近海到远洋……战机每一次滑跃起飞、每一次逆风降落,背后都凝结着中队官兵的辛勤汗水和卓越智慧。他们的每一次精准保障,都在为利刃淬火开锋,为强军事业书写壮美的注脚。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8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