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期刊看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期刊看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8 04: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王尧《桃花坞》(长篇小说)

  载《人民文学》2025年第7期

  一部以方家三代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成长史,也是一部以桃花坞为样本的现代中国地域发展史。作者用20余万字虚构了数个文化人物,让他们扎根苏州桃花坞。他们在此成长,在此富足,也在此经受磨难,最终在此生离死别、星散天下。晚清疲敝,民国腐朽,日寇入侵,国破山河碎,桃花坞也不会再是桃花源。小说用大历史和小细节,也用最基本的日常与伦理赋予人物血肉。因为他们,桃花坞与苏州、与20世纪上半叶艰辛苦难又不懈奋争的中国,有了切实的关联。小说中方后乐的西行与北上,最终走向革命道路,正是那个时代一个热血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当然选择。

  毕淑敏《昆仑约定》(长篇小说)

  载《当代》2025年第3期

  小说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军人为主角,讲述了万古不化的寒冰之上,生活物资匮乏、医疗设施简陋的条件之下,理想主义之花如何盛放。军区诊所不仅是救治伤病的地方,更是小说主人公心灵成长的熔炉,其中灌注了作家刻骨铭心的体验和必须述说的回忆。作者通过郭换金、景自连、麦青青等人物的群像,展现出戍边战士在极端环境中的家国情怀与生死抉择。《昆仑约定》被作者称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刻画出边防军人“用生命守护国界”的精神高度,延续了此前《昆仑殇》等作品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

  澳门文学专辑

  载《香港文学》2025年7月号

  澳门文学和香港文学一样,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与文化特色,如多元文化交融、在地化叙事、海洋书写等。该专辑刊发了多位澳门作家的作品,分散文卷、小说卷和诗歌卷。这些作品描摹澳门风物,追忆抗战烽火,推介濠江美食。作家们的笔触或穿梭于大小街巷,带领我们漫游历史街区;或驰骋于澳凼大桥,与海面翩飞的白鹭对话;或驻足郑家大屋的骑楼间,聆听中西合璧的建筑回响。这些文字既是对澳门多元共融精神的文学注脚,更是澳门以文化遗产为纽带、向世界讲述的中国故事。当妈阁庙的晨钟与文创空间的灯火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的独特魅力,更是城市在传承中创新的文化生命力。

  路内《山水》(长篇小说)

  载《收获·长篇小说2025夏卷》

  故事发生于1936年。当江南小镇开进第一辆黑色汽车,青年路承宗的别样人生也于此开启。方向盘在手的司机路承宗,由此驾车穿行在40多年的历史硝烟和纷乱时世中,他开过美式雪佛兰、道奇,也开过德国朋驰、苏联嘎斯;他在黑夜里赶路,也在黎明时出发;他和他的汽车穿过了遍地抗日烽火,也跨过了鸭绿江……他发现一个汽车司机最大的悲哀是经常无法选择前路,但一个汽车司机最大的幸运则是永远能用心把握自己手里的方向盘,然后带着5个毫无血缘关系却亲入骨髓的孩子,拼尽一生穿越风雨。同期刊发《家与路与生活中的欢乐英雄》等评论,可参照阅读。

  吕铮《双刃剑》(长篇小说)

  载《十月·长篇小说》2025年第3期

  这是一部刑侦题材作品,小说通过对警察群体在困境中坚守正义的描写,展现了职业信仰的力量;通过对黑恶势力的揭露和批判,表现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10年前雨夜潜逃的关键证人乔慕华,如一把利刃刺破了4名刑警的职业荣光。10年后南方某市的惊鸿一瞥,让旧案齿轮重新转动。主人公董刃拼凑起离散的战友,这群警察,让法律的锋芒重新对准黑暗。小说中没有悬浮的英雄,只有被现实捶打却未褪色的灵魂,在人性幽微处点亮法治之光。这一场跨越10年的追凶,既是对真相的叩问,也说明:只有让正义的刀尖对准邪恶,才能护佑人间烟火长明。

  周海亮《从此消逝》(中篇小说)

  载《小说月报·原创版》2025年第6期

  远离故乡、在外打工的儿女们,难以将父母安顿在城里,于是便在老家安装监控,这样更方便照顾他们。科技进步,让人们随时都能够通过屏幕看到遥远的故乡和亲人,安抚内心的焦虑和担忧。但另一方面,它催生了一个更加残酷的问题——至亲至爱的生老病死近在眼前,而人们却无法参与。

  (谢云开辑录)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8日 14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