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生态文学】
作者:陈晔(河北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
你问,白洋淀有多少淀?
不知道。
你问,白洋淀的水有多清?
不知道。
但是,有一个人知道!
这个人,是我要见的刘冬梅。
冬梅最知道。
她天天在白洋淀跑,哪里有芦苇,哪里有荷花,哪里水有多深,哪里水清,哪个村变化大?
都在她的心里记着呢!
她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常年在水质监测第一线,什么事儿也瞒不过,她最知道!
一
4月下旬,河北安新县城街上,槐花悬满枝头,地黄花滴滴答答仰天吹起小喇叭。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切是新区蓬蓬勃勃的样子!
冬梅着一身运动衣,轻轻巧巧,洒洒脱脱,小跑着上班来。业余时间,冬梅坚持跑半程马拉松。跑过“半马”的人,这点儿距离跟玩儿似的。安新县城不大,她携一身槐花香飘来,立在你的面前,如出水芙蓉。
沉稳,自信,声音中仿佛有淀里的水气。这才是本色的水乡人!
“你问白洋淀的水有多清呀?”她扬起好看的下巴颏儿,甩下一个“包袱”,“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她的脸上有一种神秘又自信的笑,让你捉摸不透。
办公室的窗台上,有她养的几盆多肉植物。用她的话说,是最好养的那种。桌面干净,像人一样极简。
冬梅所在的县生态环境局没有醒目的门牌,只有影壁上一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冬梅说:“这就是我们的门牌,也是我们的使命。”
他们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偌大的白洋淀,要修复好和保护好谈何容易。在他们心里,始终悬挂着一块沉甸甸的牌。
白洋淀前些年的污染问题,曾让人心有余悸。要修复,首要的是恢复水质。要第一时间准确掌握水情,然后精准施策,去保护白洋淀的水。
冬梅和她的同事们一起奔忙在水质监测的第一线。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中国和世界,都在关注雄安。随着雄安新区的成立,白洋淀的水也受到世界瞩目。
安新不再是那个小县城,荷花淀也不仅是孙犁先生笔下的荷花淀。清水出芙蓉,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年大计”从“千年淀水”开始,在“千年大计”中,冬梅和同事们的工作更加重要。
“决不能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
二
插图:郭红松
我们在办公室待的时间不长,参观了做检测的瓶瓶罐罐和先进的装备后,直奔白洋淀宋庄码头。
宋庄,是冬梅的婆家。
宋庄,指的不是村庄,而是白洋淀里的码头。游客众多,熙熙攘攘,像赶大集。人们准备上船进淀,我从口音里能分辨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是来看雄安新区的,也是来看雄安的这片大湖,看华北的“明珠”——白洋淀!
老船工老远看见她,亲切地打招呼:“又来采水样啦。”老船工是熟人,常年和他们下淀采水样。见到冬梅,就知道又要采水样了。
为建雄安新区,宋庄人奉献不少。整个村庄已经拆平腾尽,没有一点儿过去村庄的影子,有的只是记忆。冬梅用手指一个地方,告诉我那里曾是她的婆家,也是她的爱情之家,她脸上浮起一份幸福。
冬梅忘不了自己第一次恋爱约会时和爱人骑自行车回村的情景,忘不了带儿子在这里过年过节,坐船下淀采荷花、莲蓬、菱角,到芦苇地里捡野鸭蛋。这里,是她爱情、生活与工作交汇的地方。
“走淀”,需要坐船。老船工主动解开了一条船,他有事儿不能亲自去,喊来一位年轻船工陪我们去,还特别叮嘱:“开慢点儿啊!”
冬梅的工作,主要是“打水”“监水”。从“采水小姑娘”到“采水姐姐”“采水阿姨”“采水妈妈”“采水专家”,每一个称呼,都是她所走过的路。
别小看小小的采水,那可是一年四季的坚持。
清晨5点,雷打不动,冬梅就要起来洗漱,给家人简单准备些早点,她便离开家直奔单位。6点,冬梅已经装备整齐,准备出发。作为生态环境局监测站站长,除了特殊情况,她永不缺席。她深知,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带好一个团队。
冬梅和同事们采回水样,每天严格按照流程检测,一个环节不能少,一个细节不能错。面前的瓶瓶罐罐,好像都是他们熟悉的、有温度的亲人。冬梅轻车熟路,滴入液体,取样,看变化,再记录数据。如今,有了新的自动化设备,效率和速度提升了,也减轻了他们的工作量。但是现场工作一次不能缺。
30多年前,冬梅刚来环保局报到时,还是个小姑娘。30多年后,除了财务,单位涉及的所有工种她都干过。
担任站长后,冬梅自学监测技术,并到外边进修,很快成为业务上的专家。担任站长,单单业务熟练不行,还要承担好管理的责任。冬梅深入一线,完善了监测站的管理制度,并率先执行,团队的凝聚力在慢慢加强。每次出去,3个人一组,早去早回。9点回来后,她再处理监测站的其他事情。如果9点出门,中午才能回来,一些工作就耽误了。
保护白洋淀的生态,冬梅和她的同事们是走在前边的。哪里需要监测水质,一个电话,她们拎上工具就出发,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数据监测。在做企业环保工作的时候,她年年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诀窍,是服务。
“你服务好了,学会了服务,工作自然好开展。”
年轻的船工开动了船。有风,船颠簸了好几次,我们随着整条船颠起落下,落下颠起。第一次坐船,我有点儿晕船,他们常年在船上已经有了“免疫力”。风大,天气阴,有点上了岁数的冬梅,用一件衣服护住膝盖。有时候,白洋淀里突然就起风降雨,淀水翻浪,船摇摇晃晃,但他们仍然要坚持监测。
“其实,我的工作很普通,和大家一样都是平凡的岗位。”
冬梅和同事们每天的坚持,是为了保护白洋淀的绿水。只要发现水质问题,就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
有人说,水是雄安的里子。对冬梅来说,白洋淀的水质既是里子,也是面子。雄安新区的好生态,最终还需要这一片大水来体现。
为了这一片大水,雄安新区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实施“科学补水、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严密防洪”5大工程,协同推进城镇、农业、农村污染管控。
2020年,冬梅和同事们用日日坚持的“平凡”,赢得了回报:白洋淀淀区及上游有水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三类及以上标准,白洋淀步入全国良好湖泊之列。刘冬梅被评为全国“最美基层环保人”,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三
青头潜鸭来了!
这种鸟儿,对环境的要求极高。
奇迹,奇迹!
每次进淀路过几个鸟岛时,冬梅会格外留意那一只只鸟。如今,这里野生鸟类达295种,比新区成立前增加了89种;野生鱼类恢复到48种,较新区成立前增加了30种。
向“清”而行,人们看到了今天的美丽雄安:水与城共融,林与水相依。
靠近邵庄子时,白墙绿苇,游船如织。芦苇冒出水面一米来高。我们的船靠了岸,先是参观无人值守的污水处理站,而后进入村史馆。村史馆展柜里的小人书,勾起冬梅的回忆:“小时候我爸爸爱买小人书。我是从小人书认识世界的。”
学化学的父亲,是安新第一代环保工作者,也是那个时代的高才生。儿时的冬梅,就有机会见到实验用的玻璃器具。高中毕业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冬梅去保定学了两年计算机。工作时选择环保局,也来自父亲的“高瞻远瞩”。
8个人的小小科级单位,别人一下乡就剩下她和局长。冬梅不满足于“坐”办公室,坚持要去一线“风吹日晒”。
父亲支持了冬梅。那个时候的一线环保工作,主要是针对企业排污,每天进各家企业检查。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每次进企业冬梅都要普及环保知识。污水严重的时候,一股污水下来,白洋淀里就弥漫着死鱼的味道,戴着口罩也挡不住。去调查水污染的原因时,冬梅没时间喝水,一天回来,嘴唇都是裂口。
监测、治理……慢慢地,白洋淀的污水治理见了效果。雄安新区成立后,他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水质监测上。
水质监测是一门科学。转到这个岗位后,首先是学习。
“安新有多少个采样点?”
“40多个。”
“一个采样点取几次水?”
“5次,东西南北中5个方向。”
确定采样点,不能拍脑瓜决定,而是要有科学依据。40多个采样点,是他们跑遍全淀确定的。一个采样点,要用5个矿泉水瓶子装水样。每采好一个,就要迅速贴上标签。回到单位检测,哪一个方向的水样出现问题,冬梅和同事们就要重新测一次,并根据结果立即上报,有时还得去复采。之前的人工测试比较烦琐,现在有了先进的检测设备,把水放到设备上,就能自动、准确地检测出结果。安新的水测设备国内领先,新区每一次迎接上级检查和建设需要测水,都交给冬梅他们来做。
四
雄安生态环保监测队伍中,多数是女同志。冬梅是岁数较大的一线采水员,也是单位第二批从事环保工作的人。
雄安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对水质的监测更是放在了重要位置。
冬梅和同事们,很少离开雄安。除了监测中的“规定动作”,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任务,她作为负责人必须到现场,部门很多事情需要她处理。
从小,冬梅就和儿子立下“规矩”:“爸爸和妈妈各有各的任务,我们的任务是工作,你的任务是学习。”
雄安新区成立时,冬梅的儿子在石家庄上高中。监测水质的任务异常艰巨,冬梅分身乏术,她抱歉地对儿子说:“儿子,妈妈不能陪读了,你别埋怨妈妈。”
儿子懂事地说:“妈妈,我能行!你和爸爸好好为雄安新区工作,我们家要为白洋淀的保护做点贡献!”
作为母亲,她何尝不想去石家庄陪伴正在长身体的儿子呢?为孩子做可口的饭菜,晚上去接孩子……冬梅很想和孩子一同备战高考。但是,工作不允许。
懂事的儿子理解妈妈的难处,反而安慰妈妈,“没事儿,我们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
2018年孩子决战高考前夕,冬梅和爱人开车到儿子所在学校,先去饭店点好饭菜,而后带儿子理发,回来吃饭,一家人相处一个小时。吃过饭,儿子回学校,他们驱车赶回安新。
儿子高考结束,身高一米八的小伙子,体重却只有106斤。最终,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
儿子上了大学,老人身体好不用操心,爱人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上相互支持、理解。冬梅的工作没有点儿,她的爱人也不抱怨,只是对工作提出建议,告诉她哪些需要改进。
冬梅被评为“最美基层环保人”后,经常有记者来采访她。一天,儿子在电视里看到了妈妈,同学们知道了这位“环保阿姨”。
儿子告诉同学:“我妈妈用她的坚持和守护,告诉我坚持做好一件事,用心用情来做,就能做出成绩。”
五
邵庄子村。村民王根基正在直播。
涿州大水那年,他出现在了抗洪第一线。这位身材不高大、不威猛的汉子,在大水冲毁家园的时候站了出来,显现出雄安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
老王是个农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曾靠打工撑起一个家。靠山吃山,靠淀吃淀。兜兜转转之后,老王回到白洋淀。近几年,白洋淀水清景美了,正好做做“水文章”。
我们到的时候,身着红色长袖衬衣的老王,正在直播间介绍雄安新区和白洋淀。在他的农家院里,人像芦苇一样手拉手、背靠背。有船载着人去,又有船拉着人归。
冬梅告诉我:“先前,这是一块空地。而今,却是红火的农家院。”
“冬梅姐她们做的工作见了效,许多游客奔着白洋淀来。我们有饭吃,有活儿干,有事情做!”
王根基一语道破了水质监测与百姓民生的关系。
一拨一拨的游客来,一个村百十来口子人,有了活儿干。
村里有自己的码头。街道亮化了,白墙、绿淀、小船,很温馨的水乡人间烟火,仿佛白洋淀里的世外桃源!
白洋淀的农民没有“地”。不,他们也“种地”,他们的“地”就是这白洋淀。白洋淀“地”大物博,有85%的水域位于安新县境内。很多人慕名而来。
我到的这天,恰逢雄安新区文化新地标——荷花淀派文学馆正式建成开馆。省内外文人墨客来了许多。荷花还没钻出水面,文学世界里的荷花绽放却不分季节。
“咱们也去看看。”冬梅有文学情怀,少年时代,父亲书柜子的书她读了又读,《荷花淀》的一些段落都能背诵。
淀就是“地”,是一望无垠的“水地”,“地”里长着芦苇、莲藕、红菱,还有野鸭等动物。
村里每户都有船。有船的人自发组成“合作社”,形成了“乡游雁翎队”。船工们返回,也会来农家院端盘子,大家的事情大家干。村里上岁数的不能出船,来农家院帮忙打扫卫生。大家都有饭吃,有活儿干。
这一切,源于淀的水质。
“如果臭烘烘的,谁愿意来?”
说的都是实在话!
在烧车淀,冬梅和同事采集水样。起风了,船晃了起来。常年在淀里走,她两肩患有肩周炎,穿救生马甲时需要人帮忙。
当游客们走进雄安时,当她在水上采样看到一船船游客时,当她在报纸上读到一篇篇报道雄安的文章时……冬梅仿佛闻到了荷花的香气,感受到了被认可的幸福。
冬梅和同事们在采样。船上的游客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船工们会告诉游客白洋淀水清的原因。游客们投来感谢的眼神,眼神里有一种温度。
六
中午,我们上了岸,找了个地方吃东西。冬梅和同事们的午饭一般在淀上吃。一块面包、一根火腿肠。这次,我们和船工,每人2个馒头,1个白洋淀鸭蛋,简简单单,但却吃得香甜。
吃饭的时候,我注意到冬梅的手,常年接触水,她的手粗糙得像干芦苇皮。
“抹了油,也不行。”
风吹日晒,让一个爱美的女人不再注意自己的“细节”。如果过分在意,就没法天天接触水。水样监测时时刻刻离不开水。春夏好说,冬天凿冰取水的时候,即便戴着手套,水也会渗进肌肤,手被冻裂,钻心地疼。回到家里,冬梅要先用被子暖腿脚,好半天才能缓过来。
我随他们一个点位一个点位采水样,重复着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采水的小桶高了低了都不行,必须在水面0.5米以下,才是最精准的。
他们的要求和工作标准是精准,不精准,数据就会有偏差。冬梅和同事们的目标,是水监测的“雄安质量”!
芦苇在水中摇,一只只水鸟在淀上飞。很快,芦苇的叶子会像胳膊一样宽,采下的芦苇送到市场上,端午将至,该包粽子了。
在保定上学的时候,冬梅最爱吃山里同学们带回的粽子,粽子里放着大红枣、板栗,苇叶包出的粽子格外好吃。那时候,赶上白洋淀干淀,芦苇的叶子小。同学们还遗憾,不知什么时候能吃上白洋淀的苇叶粽。随着白洋淀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这里的芦苇叶包的粽子也会更加有味道。
美丽的荷花,会再次让人走进孙犁先生《荷花淀》的艺术世界。
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雄安新区的“沧浪之水清”,离不开冬梅和同事们的日日坚持。
在烧车淀,我带走了一瓶白洋淀的水。我要让身边的人,都看到白洋淀的水。
因为采集水样,我们错过了荷花淀派文学馆的开馆仪式。冬梅说:“咱们上岛看看。”虽然荷花还没出,还没有十里荷花香,但是我在现场感受到了荷花淀文学的氛围。
仪式已经结束,工作人员正在收拾桌椅板凳。
站在孙犁先生的雕像前,冬梅紧张地与先生合了影。说“紧张”,是因为冬梅崇拜作家,尤其喜爱孙犁先生的《荷花淀》。当父亲带回这本书的时候,她可是坐在淀边认真读过的呀!
冬梅没有成为作家,却成了白洋淀的“眼睛”。她还知道,孙犁曾在安新县同口镇教过书,创建了“荷花淀派”。
在孙犁先生的塑像前,冬梅抬头仰望孙犁雕像,似乎在告诉先生:“放心,我守着荷花淀呢!”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8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