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光明日报通讯员 钟欢欢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聚焦“惠民、兴业、优政”的目标,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持续将“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智慧城市蓝图转化为市民可感可知的日常服务。
早上7点半,龙岗区人民医院门诊大厅还未迎来就诊高峰,市民廖女士已在自助机前顺利取号。“以前怕挂错科要打电话问医生,现在对着手机说说话就行。”她展示着手机上的挂号凭证。前两天她突感不适,通过微信公众号里的“华佗GPT”语音问诊功能,很快确定要挂消化科。
让廖女士备感省心的这位“AI导诊员”,是由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及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深圳)联合研发的AI医疗助手。用户只需用文字或语音描述症状,它便能像经验丰富的分诊护士一样层层追问、分析,最终推荐最合适的科室并支持一键挂号。
在医院端,华佗GPT同样发挥着巨大效能。龙岗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林妮娜介绍:“华佗GPT上岗后,导诊台前问‘挂哪科’的长队不见了,导诊咨询量直降三分之一。”
释放的人力转向了帮扶老人、处理诉求等服务。患者候诊时间缩短了,因挂错号导致的科间转诊投诉也显著下降。“诊前的预问诊功能提前采集患者症状同步给医生,诊中效率大大提高。”林妮娜总结道。
这些显著成效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核心是让AI导诊既快又准。”主导研发的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顾问于广军说,“团队运用了类似‘防错纠偏’的技术,把医院科室排班、临床路径等海量知识‘烙’进系统,杜绝AI‘信口开河’。”
目前,“AI华佗”已覆盖深圳市龙岗区12家公立医院及183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线以来累计服务超60万人次。其预问诊功能已覆盖20个科室,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用户无需注册,通过医院公众号即可直接使用。
让看病更便捷的“华佗GPT”,只是深圳智慧城市图景的一角。当暴雨突袭城市,另一套“智慧大脑”同样在高效运转。
7月上旬,深圳各区频遭强降雨袭击,智慧宝安管控指挥中心内,红色预警信号急促闪烁。工作人员杨丽莹轻点屏幕,165个易涝点的实时画面瞬间铺满分屏。
“这是我们的防汛‘智慧中枢’。”她指着大屏介绍,“背后是物联网(IOT)和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深度联动。”遍布全区的14万双“电子眼”实时捕捉雨情,数据汇入CIM平台构建的“城市数字底板”。AI算法通过图像识别与空间建模,在这张“底板”上分析画面,自动识别积水并测算深度范围,系统即刻生成带定位、标注的工单,直推排水公司。
杨丽莹调出系统界面,指着屏幕上一条历史告警记录举例道:“比如之前在西乡街道某路段监测到15厘米深的积水,过去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层层电话通知,现在排水队员手机上直接能收到定位和现场视频,处置效率大幅提升。”画面放大,工单详情页清晰地展示着自动关联的周边交通信息和历史积水数据。
后台数据显示,2024年汛期,该系统成功处理了242宗积水事件,新识别出21个隐患点,支撑了41次指挥调度。“最关键的是解放了人力。”杨丽莹补充道,“以前负责轮巡的人员,现在可以专注于算法优化和复杂情况跟进,人效显著提升。”
屏幕上,实时回传的照片显示排水队员已打开雨水篦子,积水正快速消退。“从AI自动识别到处置完成归档,整个闭环流程效率显著提升。”杨丽莹说。
从“AI导诊”到“智慧防汛”,深圳正将“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理念深植于每一个关乎民生冷暖、城市安危的关键场景。“今后,我们将持续深入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文化、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早日建成全球数字先锋城市,成为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数字化发展处处长赖波说。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0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