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郭丛斌、秦博(分别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更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战略支撑。今年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五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已基本形成。
同时,在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教育帮扶工作面临新挑战:乡村教育资源还存在错配,学校布局与人口流动失衡、师资结构性短缺、教育内容与乡村发展需求脱节等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地区产教支撑链条不完整,农林教育滞后于现代农业需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足,科技创新转化率偏低;一些高校帮扶效能较低,帮扶项目存在同质化、短期化现象,校地协同机制薄弱,缺乏长效赋能体系;一些地区数字教育基础设施滞后,数字课程与乡村适配性低,师生数字素养不足。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完善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的战略部署。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应在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筑牢乡村教育振兴的根基。要以控辍保学为核心完善义务教育保障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联控联保责任机制和动态数据监测体系,确保脱贫家庭适龄少年儿童“应学尽学”。科学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坚持“一县一策”原则,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新建乡镇寄宿制学校,统筹易地搬迁安置点教育配套,实现学校建设与人口流动相协调。通过“三个课堂”应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加强边境地区学校信息化建设,实现学校网络提速扩容。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特岗计划、优师计划、国培计划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机制,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荣誉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构建全学段精准资助体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探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儿童送教上门服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2.0工程,推进“明厨亮灶”建设,加强供餐全程监控,筑牢教育振兴乡村的民生保障底线。
培育教育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继续支持每县建好一所产教融合型中职学校,创新“职教专班”“东西协作招生”等办学模式,加强涉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发特色专业课程,建立“三农”技能培训基地。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建设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和农林高校创新联盟,定向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才。深化高校科技创新赋能,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建设,组织高校科研团队开展种源技术攻关和智慧农业研究。强化文化浸润功能,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继续将耕读教育纳入涉农专业培养体系,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基因。
继续坚持高校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过渡期后高校帮扶联盟机制,推动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对乡村振兴重点县的挂点帮扶,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保持选派挂职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力度,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小院”等下沉式帮扶。聚焦县域主导产业开展智库帮扶,组织高校联合编制帮扶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继续开展乡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联合龙头企业定制培养电商物流、乡村旅游等紧缺人才。进一步探索跨校组团帮扶新模式,组建农林、师范、医学等专业联盟对口支援,推进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搭建立体化帮扶网络,打造高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区和示范项目孵化基地。
发挥教育信息化关键作用。要继续构建乡村振兴的智慧教育生态,开发适农性数字教育资源包,推广适合农村实际和农业生产的培训课程。创新“双师直播课堂”等教学模式,建立县域数字教研共同体,通过远程协作备课和智能评课系统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能力。要把脱贫县域作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为乡村教师配备人工智能助手,提供与发达地区同步的教育大模型服务。推动职业院校开发乡村振兴微专业数字化课程,联合电商平台建设新农人网络学院,实现培训成果认证转换,打造符合乡村振兴实际的终身学习支持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要以教育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书写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教育答卷”,努力让每个乡村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2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