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矢志追寻精神世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矢志追寻精神世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3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近作速览】

  短篇小说《到祁连山去》(刊发于《长江文艺》2025年第7期)

矢志追寻精神世界

作者:吴佳燕(《长江文艺》杂志编辑)

  李修文的短篇小说《到祁连山去》延续了他那种“六经注我”“万物格我”式的诗性风格,有着强大的主体性,对普通人的命运表达关切,也强化了叙事的密度和故事的实感,通过讲述、停顿、插叙与闪回等方式,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勾勒出一代人曲折复杂的经验记忆与心路历程,并以一种对文学传统与青春理想进行接续的姿态寻求出口,在丰富的自我体认与对他者命运的感同身受中获取内心的安宁。

  这是关于一个“诗人消失之后”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大学诗社成员的王忍冬和沈东生要跟着诗人海子一起前往西藏,快到祁连山的时候被学校召回。此后两人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沈东生在商海打拼,几乎赶上每一个时代的风口,成为叱咤风云的商界知名人士。王忍冬却落下漫长的心结,认为自己一生的郁郁不得志都与此行的中断有关。在技校担任语文老师的他还经历了丧子之痛,一直感觉知音难觅。他骨子里遗存着诗人的品性,当历史微光、昔日遗憾与现实创伤叠加在一起,凝结成他“到祁连山去”的执念与追求。“祁连山”在小说里拥有多重意蕴:接续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缅怀一代人的青春与梦想,是挣脱现实束缚的诗与远方,又是个体的自我疗愈之地。对于沈东生而言,当年的折返可以视作他人生的分水岭,从此投身商海,不像王忍冬那样把“祁连山”当成一种精神寄托,甚至可以若无其事地在祁连山长跑赛事中弄虚作假。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在真诚与谎言、生存与尊严之间进行选择,最终还是对王忍冬有了某种理解和亲近,并彰显出勇于掌握自我命运的主体性。正因为人之为人的主体存在与生命尊严,一切万事万物才有意义,把握此时此刻的自我确认,积极面对人生路上的各种变数,每个人心目中的“祁连山”终将抵达。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3日 14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