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5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严国萍、任杰(分别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通盘考虑内外部风险挑战,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安全能力,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一重要要求,为我们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行稳致远指明了方法,即抓住“治理”这一决定性变量,把“安全”与“发展”统筹起来,形成循环增益的强大合力。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互为支撑

  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在面对全球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之际,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高质量发展着眼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追求更高效率、更好效益和更强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更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高水平安全和高效能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水平安全是国家现代化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高水平安全包括两个层次基本要求:对内社会稳定和对外国家安全。对内社会稳定首重公共秩序与社会心态的安定;对外国家安全则关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内部稳定为外部安全提供坚实社会基础和充沛财力支撑;外部安全则为内部稳定营造和平国际环境和开放发展空间。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一体两翼、互为保障。从国内视角看,社会稳定的核心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社会就会和谐有序。从国际经验看,贫困、失业、公共服务缺位往往诱发内部冲突和跨国难民潮,把局部动荡外溢为地区乃至全球安全难题。社会安定为投资兴业、技术革新和消费升级提供了可预期的土壤:政府治理成本降低,企业敢于加大研发投入,居民敢于改善性消费,经济运行因此更加顺畅高效。

  从国家安全视角看,实力塑造安全,安全保障实力。当今世界地缘冲突、科技封锁、能源博弈与供应链“卡脖子”等风险交织,没有稳固的安全屏障,再宏伟的发展蓝图都可能在外部冲击下功亏一篑。供应链、能源、金融、社会、数据等领域安全稳定,才有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高质量发展。在大国竞争格局中,谁能在科技、产业、财政与人才上占据高地,谁就拥有制定规则、塑造秩序的更大话语权;发展带来的财力增长、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和民心稳定,又反过来为国家安全和社会长期稳定注入持续动能。发展和安全相依相生,只有实现良性互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才能行稳致远。

  高效能治理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键因素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的时代背景下,一国现代化能否顺利推进,越发系于其治理体系能否有效驾驭复杂局面,驱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这既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其综合实力与制度韧性的集中体现。破解这一课题的关键路径,在于构建并践行“高效能治理”。

  从高效能治理视域观之,一个有为政府的核心在于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这至少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一,以法治化和标准化为导向,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可预期的规则环境,让创新、投资与人才竞相涌流。其二,建立一整套激励体系,激活和赋能国家治理的行动者,让整个国家治理体系高效运行起来,把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确定性、塑造新优势。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对增长的质量、效率、可持续性提出了全方位新要求。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发展秩序、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成为关键议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看似“软”的指标,背后都需要“硬”的制度与治理支撑。与此同时,今天的中国正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链加速攀升、高端技术集中突破、数字平台深刻渗透生产生活,而经济发展越快速、经济结构越精细,潜在风险就越隐蔽、传导链条就可能越长,一旦触发,极易跨领域、跨区域放大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乃至国家安全挑战。在此背景下,治理能力本身就是生产力。唯有把高效能治理嵌入发展全过程,才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同步实现高水平国家安全,进而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为此,一方面,应通过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促进发展成果公平共享,更有效地将经济发展的“量”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的“质”。雄厚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科技能力、完善的社会保障,这些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只有经由高效能治理的引导与转化,切实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构筑起抵御各类风险挑战的坚实能力。另一方面,高效能治理本身就是高水平安全的基石,其通过强化风险预警预判能力、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完善法治保障体系、持续优化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在发展中动态识别和化解新生的安全隐患,在维护安全时敏锐捕捉和培育新的发展机遇,实现在发展中保安全、在安全中促发展。

  实现高效能治理需要“加减乘除”协同发力

  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要以增强体制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为目标。体制韧性要求体制制度能够自动检测并修补治理漏洞;社会韧性强调社区、企业、家庭均具备自组织、自互助、自恢复能力;经济韧性则看产业链能否快速转线、供应链能否弹性迂回、关键技术能否自主可控。三重韧性同步提升,共同支撑起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底座。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发展和安全的良性互动出发,“加减乘除”协同发力。

  做好“减法”,革除妨碍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缩短项目落地链条;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案,打通地区条块分割;清理隐性壁垒和“玻璃门”,让民营企业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招投标中与国企同台竞技;完善破产退出与债权保护机制,为创新失败提供“着陆”保障。当制度成本降低、市场空间增大,创新因子才会竞相奔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也为缓冲风险腾挪足够空间和资源。

  做好“加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加快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建立有组织的科研体系,集中力量攻关通信芯片、先进制程、高端材料等“卡脖子”技术;加强粮食、能源、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等战略安全建设,打造多元化供应和全国统一调度体系;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产业深度融合;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制度建设与能力建设同步推进,为高质量发展加注动能,也为高水平安全筑牢屏障。

  做好“乘法”,放大先进经验的杠杆效应。我国幅员辽阔、样本丰富,哪怕一次局部创新,也可能成为撬动整体创新发展的支点。对于一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基础性制度,应加快复制推广“领跑者”的经验,如将各事项中数据共享最充分、办理流程最便捷、申报材料最简化、表单字段最精简的做法,经总结提炼在全国推广,迅速拉齐不同地区的治理水平。依托国家级改革试验田,持续孵化面向未来产业和公共风险的新制度供给,把星星之火汇聚成燎原之势。

  做好“除法”,根据不同地区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同地区面临的安全短板、发展瓶颈各不相同,应善于在“稳共性”基础上“谋差异”。例如,东部沿海以开放升级、数字赋能为主,重点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中西部地区聚焦补链强链、能源粮食安全,加快基础设施和教育投入;东北老工业基地瞄准装备更新、老旧园区改造,重塑制造业竞争力;边疆民族地区强化跨境通道、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织密安全防护网。各地方按照自身禀赋与发展阶段选择最适宜的制度工具,在差异化治理中激活多样化活力,共同托举国家整体韧性。

  与此同时,必须处理好建章立制和落地见效的关系。让干部愿意扛担子、敢于闯新路,就要建立高效能体制的组织保障机制,给予干部正向激励,使其能上能下,还要能够容错免责。通过“加减乘除”协同发力,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通过高效能治理把高水平安全的坚实护栏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联结为一个自我增强的正循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在不确定的世界中走出确定性、在战胜风险挑战中赢得光明未来。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5日 06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